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探讨

科学饮奶 守护健康—— 一场关于“科学饮奶”的讨论在京举行

时间:2024-09-10 09:28:52来源:中国集体经济网作者: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 点击:

  首届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现场
 

  9月8日,首届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科学传播 引领健康消费”为主题,旨在响应健康中国行动,以科学传播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赋能公众的食品健康消费。大会由多家专业技术机构作为技术指导单位,来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相关学会、协会及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普达人共300余人参会分享,会上还围绕“三减三健”、食品标签和科学饮奶召开了三场专场会议。
 

  乳品作为整个膳食当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持和改善营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国家卫健委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30条,以期推进国民营养计划与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营养行动,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膳食结构。
 

  “科学饮奶 守护健康”专场会议
 

  由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策划的“科学饮奶 守护健康”专场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公共营养室主任何宇纳研究员、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程广燕、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超、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段盛林、伊利集团高级专家云战友博士等嘉宾围绕“乳制品消费行为与趋势、如何实现‘加奶’目标、膳食指南饮奶推荐量科学证据、乳品常见误区与真相”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分享了研究报告,用科学传播的手段宣传“科学饮奶”,从而提高乳制品的消费量,推进今年提出“加奶”目标的实现。
 

  乳制品摄入量不足 原因何在?
 

  国家宏观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之前乳制品消费增长非常缓慢,每年消费量不到5公斤,1996年之后到2008年,乳制品消费处于增速增长阶段,每年增速高达12%,2009年以来,人均奶类消费处于稳定的增长,到去年人均奶类消费量在42公斤。
 

  会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超分享了《中国乳业的数字呈现》并指出,近年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呈现出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现象,即液体乳市场饱和,而干酪、奶油、原料乳粉、乳清制品却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导致行业发展速度放缓。从消费结构来看,我国还是以液态奶为主,占总消费量的73%,从干乳制品来看,排名是奶粉、乳清、奶酪和奶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公共营养室主任何宇纳研究员在《中国居民奶类摄入状况报告》中指出,我国居民奶类总体消费率虽呈增加趋势,但消费率主要还是儿童、青少年的增加,从不同的年代也看到城市消费率是最高的,但是在农村大多数人并没有饮奶的消费习惯。
 

  为了提升我国乳制品的摄入量,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就重磅推出了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会上,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强调,这一版对奶的推荐量从过去的300g变成300—500g,进一步提倡奶在整体膳食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推荐的科学证据在哪里?韩军花进一步介绍,从乳品对儿童营养健康的重要作用来看,每100g全脂纯牛奶NRV(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百分比数据,维生素A、B2、B12、钙、磷、钾等其他一些营养素都超过10%,占到很大的贡献比。同样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比如换算成300g液态奶,或者相当的乳制品,就有9g优质蛋白,310mg钙,0.42mg维生素B2,镁、锌等,可以满足这些营养素很大比例的需求。
 

  在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程广燕看来,“加奶”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程广燕指出,“首先,从我国消费习惯来看,还是以液态奶为主,干乳制品还没有融入国人饮食文化,2023年人均消费量只有0.2公斤,国际平均水平2公斤,中国台湾地区2.7公斤,日本是2.5公斤,1斤奶酪10斤牛奶,这个差距是很难通过喝奶弥补的。其次,从干乳制品产品来看,基本都是进口的奶酪,真正能融入中国人餐桌的干乳制品是非常少的,它还停留在营养补给品,一个休闲食品的属性上。”
 

  各方力量 为“加奶”献策
 

  圆桌讨论
 

  基于现阶段的乳制品消费状况,刘超建议,乳粉企业要进一步重视功能乳制品的开发,逐步向全龄段奶粉发展;液体乳方面,建议乳企要发展风味调制乳;在干酪发面,发展进口替代产品,通过创新技术,加强国产乳清粉的生产;通过烘焙、茶饮、餐饮进行多元化布局,不断丰富奶酪、稀奶油、黄油产品矩阵,适应新的商业业态发展,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乳制品,打开B端业务增长空间。
 

  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乳业未来,为更多消费者提供更营养健康的乳品呢?对此,伊利集团副总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专家云战友博士分享了《从牧场到舌尖:解密一杯好奶背后的“白科技”》的报告并介绍,“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利用菌的乳糖不代谢性能,实现了常温酸奶有活菌;另外,在工艺技术上面进行了创新,使牛奶蛋白从3变成6,乳糖降低,脂肪适量增加,钠也下降,让常温奶乳铁蛋白活性保持90%原奶的乳铁蛋白活性……一系列的创新技术,都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乳制品当中的营养健康要素,开发更多丰富多彩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健康需求,给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乳制品。”
 

  针对我国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偏高的情况,由中国营养学会专家组编写的《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前不久刚刚发布,为国民正确认识乳糖、科学饮奶提供了权威指导。对此,韩军花秘书长在会上提出建议:第一,可以选择低乳糖产品,包括酸奶;第二,不要空腹喝奶,分次食用,控制好温度,最好选择跟其他食物一起吃可以降低乳糖不耐受发生的频率或者症状;第三,逐渐加量,从50ml开始,循序渐进培养习惯;第四,补充一定的益生元、益生菌或者乳糖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对乳糖有更好的消化作用,提高耐受力。“就算有乳糖不耐受,也不要完全或盲目回避乳糖,毕竟乳制品有很多健康益处,通过科学的方法,既能避免不耐受的症状,也能获得饮奶带来的多种好处。”
 

  针对网上流传的关于乳制品的种种谣言,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博士现场进行了辟谣,并强调要通过科学传播提升老百姓对乳制品的正确认识。“牛奶、酸奶、奶酪都是各取所好,你不喝奶没关系,吃酸奶,吃奶酪是一样可以的。乳制品摄入量是比产品的选择更重要的,不管是选择品牌还是选择产品类型,甚至选择产品里面某个指标,其实那都不重要,首先是要喝够奶。”
 

  谈及“每日300g奶”的目标,何宇纳研究员建议,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奶制品,把乳制品当作日常膳食组成的必需品,比如早餐喝牛奶、午餐吃酸奶、吃奶酪……这样可以提高整体摄入量。云战友博士也介绍了其他国家的经验,“现在全球有些国家用一天三份奶做乳品的推广,酸奶、奶、奶酪,或是奶粉等。只要一天消费三份,具体化场景就容易实现目标。”
 

  丨稿件来源:乳业时报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