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新型城镇化发展重任 中国小城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中国小城镇: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引擎》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在京举行
作为“城市之末,农村之首”的小城镇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8年,党中央第一次将“小城镇,大战略”写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从此,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正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8月10日,《中国小城镇: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引擎》(以下简称《中国小城镇》)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此书作者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业报社中工智库首席专家、河南省财政厅PPP专家、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经济学家、现在国家发改委工作的通振远。该书从产业、文化和国际化等角度诠释了我国小城镇对县域经济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遵循。
世界著名高层建筑岩土工程专家、国际生态安合作组织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陈祥福,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贾楠,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朱广义,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冲峰,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办公厅原主任周晓飞,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理事长徐彦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域办主任、国家经济顾问陈强,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领导,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驻会副会长、世界都市杂志社主编葛宏峰,教育部财务司二级巡视员迟玉收,中央党校原培训部副巡视员力提甫,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华出版社编辑陈君君,新华出版社编辑徐文贤,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国宴餐具设计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弘宝汝瓷院士工作站负责人、“中华老字号”弘宝汝瓷艺术总监王振芳,全球华人华商智库院长刘一伯,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健康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会长宋本珍、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民族电影委员会大型活动部主任金玺杭读者陈叔弘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郭俐君主持。
内容充实 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提供遵循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小城镇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活水,是我国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关键载体或核心载体。
记者了解到,国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非常鲜明。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先后发布了许多重要文件。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重点推动县城建设中4个板块、17小项的工作任务,支持县域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202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更加明显地强化和凸显县城的重要地位。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县域”一词频频出现了13次,就规划、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做了较为具体的安排,大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在致辞时首先对学者通振远的专著《中国小城镇》的出版面世表示热烈祝贺。徐金宝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和背景十分复杂多样,社会转型矛盾突出,中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不平等等现象也日益突出。中国面临产业升级、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一些地区和群体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也是重要挑战。
在徐金宝看来,小城镇是推动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特别是在城乡的这种要素流动上,包括城乡这种商贸、物流、集散的功能上,小城镇发挥了一个很好地提升农村、带动农民和加强农业的很好的特殊作用。如果没有小城镇发挥应有的节点和高地作用,我国的乡村振兴可能就会面临着人才缺乏,要素流失,资金短缺等一系列的瓶颈约束,乡村振兴将缺少最根本的基础和活力。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取得有效的突破,寻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是许许多多的学者孜孜以求的结果。《中国小城镇》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对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是本书的实践意义和历史价值。”徐金宝表示。
《中国小城镇》一书的责任编辑之一陈君君介绍了新书的主要内容与特色。该书基于庞大的文献和海量的权威数据,结构上展现出了纵贯古今、横跨中外的写作视角,数据分析严谨客观,内容深入浅出,语言平实流畅,是当下关于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的比较深入、全面的作品。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为指导宗旨,从历史发展、现状解析、动力机制、发展难点、机遇挑战、空间规模、 战略方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以及全球化视野等诸多视角,对我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做一个较为详尽的剖析,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小城镇的全貌,总结出小城镇的发展规律,明确了小城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
潜力巨大 稳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盘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必将逐步下沉到县域。
“在举国重点发展超大城市、大城市的当下,倡导发展县域经济,尤其是呼吁发展全国的小城镇,是需要很大勇气的。”通振远在分享创作心得时表示。
“就资源效率而言,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效应也较差,同台竞技,实力悬殊。但是,从国内外发展经验上来说,小城镇似乎又是很有发展预期和前途的。”通振远表示,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关乎近4.77亿农村居民的福祉,关系到乡村振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我国小城镇数量众多,高达21000多个,是稳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是我国经济发展未来增量的新空间。
“从目前来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资源在大城市的效率会衰减,这会导致一部分资源在寻求新的出路,这种出路就会下沉到县,比如说大城市和都市圈的一些产业就会慢慢疏散到周边的县,相应地会带来资金、人口、管理、技术等等,由县会波及小城镇,小城镇发展起来整个县域经济就会有很好地发展。而且小城镇发展的持续力、可持续性非常强,一旦我国小城镇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我国目前存在很多的发展问题几乎全部能得以解决。”通振远说。
通振远介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我国城镇化率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提升至接近70%。当前,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2%,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还有大约4%的增长空间。这4%的增长,代表着大量的乡村居民将转移到城市,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另外,目前在国内还是有很多地方人口开始从大城市向县域转移或者叫回流,或者叫回乡,这种现象也和70%的城镇化率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小城镇在未来几年内可能要承担起70%城镇化转移的作用。”通振远表示。
对于未来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通振远则表示,小城镇发展是整个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支柱。同时,小城镇是城乡融合的主要阵地。此外,小城镇是服务城乡两级市场重要的一个点,小城镇也会成为我国国际化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本书希望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能引起国人对小城镇的重视,引导更多的人投入到县域经济建设中来,助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当下国内外经济一片清淡,如果有一束光能穿透雾霾,为人民指引一个奋斗的方向,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通振远表示。
共谋发展 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与会嘉宾就城乡融合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该如何协调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周晓飞表示,一个地方有没有发展活力,就要看它的乡镇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做得最早、最好、发展最快的离不开工业,当时著名的乡镇企业家都在乡镇,但从目前乡镇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欠缺活力,希望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一层层落实,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真正的落脚点是以县域经济为主做小城镇建设。”陈祥福表示,国家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的转变体现了国家对城市与农村发展一体化的重视,旨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这一转变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健全,推动城市资源要素有序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他强调,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县域经济为中心来研究城镇化,跟乡村振兴要结合起来。发展城镇化,就是要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同时,城镇工业要跟资源、人力、金融相结合,有序地推进小城镇的规划发展。
迟玉收则认为,城市创造了新的生产力要素,新要素、新动能,小城镇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小城镇发展需要要素重新整合,需要有新思路、新体制、新想法,新技术的加持,这样城镇化才容易推进。
在刘一伯看来,世界各国发展越好的国家都说村镇发展最好,因为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都是由村镇、乡镇发展起来的。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还是要以人文、居住环境、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心,否则就是一条断头路,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作为从事影视工作人员来说,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金玺杭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表示,“在文化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很多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区域所谓乡村的工业形态很小众,甚至于未来可能成不了地域经济的一个主流产业。振兴 乡村到底应该怎么样更好地走下去,并且能够达到乡村振兴的成果?从这本书我能够获取乡村振兴关键的信息和难度以及优势,让我在未来的创作过程当中找到更好的方式。”金玺杭表示。
读者陈先生认为,城镇在中国的覆盖率、占有率极大,要把书中提到的观点、创新思路和重大成果实现转化,落地见效。城镇化主要载体还是产业、工业,希望跟智库、协会、商学会、产业联盟等机构合作,把产业真正地落实到城镇当中,要创造价值,扩大战果。
对于发展特色小镇来说,陈强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确实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一县一品”到“百强县”,这些现象反映出各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的积极尝试和取得的成效。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在党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下进行,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地域经济特色。
力提甫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其中城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他认为,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逐步探索出适合农牧区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
高舜礼指出了小城镇在旅游休闲领域的重要性。他认为,小城镇的旅游价值和消费市场升级价值明显,他建议,旅游与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参与体验性的项目,强调农旅融合。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地方特色。升级乡村度假业态,发展特色民宿。创新开发模式,体现乡土文化,结合历史传承和现代需求。
张冲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都市化,乡镇的发展同样重要。未来的大发展可能还是要从乡镇一级开始。他建议,进一步编纂一些国内外城镇发展的案例,包括民族地区的工业城镇和文旅城镇,为不同地区的乡镇发展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对于《中国小城镇》的质量和价值,朱广义认为,这本书不仅对学术界有重要价值,也对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有实际指导意义。他建议,可以将这本书推广给高层领导和县委书记,作为县委书记学习班的教材,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
最后,贾楠发言表示,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千城一面”和对传统村落的破坏。她认为,小城镇的发展不应仅仅依赖于人为打造,而应注重保护和利用其自然特色和文化遗存。同时,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规范。此外,产业转移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她表示,随着年轻人口的回流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县域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消费市场逐步成为主战场。这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智能产业等领域,为妇女就业和家庭地位提升提供了平台。
“小城镇的发展和城镇化率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规范引导和政策支持,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贾楠强调。
通力合作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会上,这本历时5年完成的百万字专著终于揭开面纱。全国政协常委贾楠、中国工业报社社长徐金宝、作者通振远为《中国小城镇》新书揭幕。不仅标志着这本聚焦中国小城镇发展与变迁的专著正式与读者见面,也反映了这些各界对推动中国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工业报社党委副书记、工业小镇研究中心主任孙宁松发布小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孙宁松介绍,小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是通振远先生力作,在《中国小城镇》一书中刊载了基本体系,这一体系原型分为四级,仅二级指数就涵盖经济发展质量指数、产业集聚度指数、人口聚集能力指数、社会消费水平指数、投资集聚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城镇活力指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指数、政府效能指数、城乡融合发展指数、人口和劳动力指数、公共服务指数、基本养老保障指标、基本医疗保障指标、基本就业保障指标、基本贫困保障指标、文化消费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环境承载能力、资源节约指数、绿色生活指数、污染治理指数、生态建设指数、科技创新平台指数、科技创新活力指数、科技创新成效指数、交通区位指数、资源禀赋、承接辐射力等重要方面,第四级别共222个具体指标,是我国目前最全面客观的小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
“这一体系具有诊断区域乃至全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功能,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参考。价值和意义非凡。”孙宁松表示。
随后,通振远和孙宁松进行小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计算机软件开发签约仪式。据介绍,此软件开发后每年将做一次全国小城镇综合实力系列排名,并由中国工业报社独家发布。
接下来,徐金宝宣布中国工业报社2024年全国小城镇综合实力测评工作暨“百强镇”项目启动。中国工业报社工业小镇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永杰代表中心与通振远签约,指定《中国小城镇》一书为内部培训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国宴餐具设计者王振芳大师与作者互赠作品。最后,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健康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会长宋本珍就采购《中国小城镇》一书和通振远进行签约。
来源:中国工业报 记者 曹雅丽 张永杰
- 上一篇:中国食品报2024“最美家乡味”美…
- 下一篇:第三十届中国月饼文化节在北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