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会展交流

第五届中国国际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赛在京开幕

时间:2024-05-20 09:00:36来源:消费日报作者:王薛淄 点击:

  首设“小提琴琴头现场制作赛”环节,提升赛事观赏性和专业性,推动提琴制作技艺发展
 

  第五届中国国际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赛现场
 

  在全球音乐艺术的繁荣大潮中,提琴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成为古典与现代音乐的重要载体。我国作为全球提琴制造业大国,凭借出色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正向全球展现东方独特的制琴技艺魅力。5月15日,由中国乐器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赛,在北京平谷区拉开了帷幕。
 

  本届赛事分为提琴和琴弓两大类别,分别设立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其琴弓等六个项目。选手们需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最后进入公开决赛环节,以角逐提琴制作界的至高荣誉。赛事结果将于5月18日揭晓。
 

  中国国际提琴制作及琴弓制作比赛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规模跻身世界前三的国际专业提琴制作赛事。本届赛事共吸引了来自美国、意大利、波兰、日本、韩国、马拉西亚等10个国家及地区以及国内24个省市的261名选手参与,彰显其国际影响力。选手们共提交作品456件,充分展现国际提琴制作艺术的蓬勃发展态势。除了常规的提琴制作比赛,本届赛事还首次引入了“小提琴琴头现场制作赛”环节,这不仅提升了赛事的观赏性,也进一步推动了提琴制作技艺的发展。
 

  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致开幕词
 

  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在开幕式上表示,“屡获殊荣的中国选手为我国提琴制作艺术树立了新标杆,为全球提琴制作领域注入了新活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能够进一步推进提琴制作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促进国际提琴制作界的交流互鉴,推动国内外提琴制作艺术的创新进步,让更多爱乐人群领略到提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记者了解到,本届赛事不仅承袭并延续了前四届赛事的优秀传统,继续推动提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更在赛事规模、赛制创新、项目设置、国际交流和社会参与度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小提琴琴头现场制作赛”现场
 

  提琴制作比赛评审现场
 

  具体来看,为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与权威性,本届比赛的评委会由16位评委组成,包括国内外知名的提琴制作家和演奏家。其中评委会主席由中国提琴制作大师、中国提琴制作师分会名誉会长郑荃担任,制作家评委组被分为提琴组和琴弓组,提琴制作工艺评委由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会长、提琴制作家张安以及来自意大利的Alberto Giordano、Simeone Morassi,法国的Nicolas Perrin、美国的Gregg Alf担任,均是国际享有盛名的提琴制作师;琴弓制作工艺评委由中国琴弓制作家李建锋和法国著名琴弓制作家Rafin的传人Sylvain Bigot、著名琴弓制作家Yannick Le Canu担任。在演奏家评委方面,除了连续5届担任评委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还有来自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的著名上海四重奏组的李宏刚、李伟纲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的周铭恩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的谢楠教授和杨锰教授以及来自中国交响乐团的中提琴声部首席付威。这一权威的评审阵容和专业评判体系,无疑将为全球制琴师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技艺的绝佳平台。

 

  中国提琴制作大师、中国提琴制作师分会
名誉会长郑荃担任评委会主席
 

  此外,在程序设计上,本次比赛程序设计充分借鉴了意大利、波兰、德国、法国、美国、捷克、保加利亚等多国的比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前几届的成功实践,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评分标准则根据提琴制作的多个维度进行细化,包括工艺精细度、音色表现、创新性等,以确保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对评选机制进行创新,在首轮比赛就开始淘汰工艺/艺术品质不够好的作品,然后在复赛阶段淘汰声音不够好的作品,将评委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到最后决赛阶段,选出最佳的作品。此外,本届赛事还引入了作品重新编号环节和制作家评委与演奏家评委分组打分的制度,进一步确保评选的匿名性和公正性。
 

  比赛期间,还将举办多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为观众带来一场提琴文化的盛宴。同时,平谷区的提琴博物馆和制作工坊也将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到提琴制作的魅力。
 

  北京市平谷区副区长马冬梅
 

  北京市平谷区副区长马冬梅表示,平谷区作为中国提琴产业基地和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近年来不断提升提琴制作工艺水平,并多次在世界级提琴制作比赛上获得大奖。她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乐谷乃至中国提琴制作师的知识与工艺技术水平,推广和扩大中国专业提琴制作的国际声望与影响力。
 

  第五届中国国际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赛开幕式
全体评委与主办单位领导合影留念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