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工艺美术

“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三宝合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隆重举行

时间:2024-07-02 09:36:07来源:中国网作者:应妮 点击:

  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让中华文脉传下去。2024年6月29日,“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三宝合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非遗界、文化艺术界重量级领导、专家及嘉宾共济一堂,共襄这场中国工艺美术学术盛会。
 


 

  《三宝合尊》是中国文物学会成立40周年(1984-2024),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1925-2025),值此双喜临门之际,特邀中国景泰蓝外交第一人钟连盛、当代宫廷景泰蓝泰斗刘永森、扬州玉雕宗师沈建元、中国当代漆雕圣手李志刚,四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携手共创600年景泰蓝首套国宝合体变幻宝尊。作品融合景泰蓝、玉雕、漆雕、金属錾刻四大绝技于一体、是反映“和合共生、美美与共”时代主题的献礼力作,并且打破人们对献礼国器的认知,具有可合可分、一尊四用、一尊变三境的“变身”功能,是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典范作品,展示出中国工艺美术“新文物”的风采。
 


 

  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魏连伟发言称:在近些年的国礼赠送中,景泰蓝超过了八成,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也出席了众多重大外交活动,成为外交的主场。在中国文物学会成立40周年、喜迎明年故宫建院100周年双喜临门之际,以故宫、颐和园的重要文物为源,再创出的景泰蓝《三宝合尊》,非常有创意,可分可合可用,成为“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体现和见证,看出了大师们的独到匠心。这件作品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希望更多的收藏爱好者拥有这款作品。
 


 

  该作品的主创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则阐述了其设计上的重大突破:这款作品将珍稀的三大文物瑰宝进行了全新再创,从皇家独有的景泰蓝材质工艺、到色彩、到图案都焕然一新,其设计的最大难点就是“变身”、“变幻”,经历了反复设计、论证、推倒重来,才达到可合可分,既保留了中华国宝的文脉,同时又有巨大的创新,是让博物馆文物火起来的典范作品。
 


 

  另一位主创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永森称:《三宝合尊》的独特设计,让藏家能够藏一得三、让“皇家”珍宝真正地走进平民百姓家。但其的制作过程中,需多部件的融合,多工艺的融合,也经历了极大的难关,它要经历七次高温、焊接丝需要1000-1200度高温,烧蓝800-850度高温,还有玉雕  、雕漆不同材质、工艺的融合,也需合理配置,是一个艰难成器的过程。
 


 

  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原副会长李季称:它是一件“守正出奇”、“出奇制胜”的作品,把三样完全有独立传承系统的,有独立美学概念的国宝变成一件,给大家全新的美的冲击力,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它代表了中国工艺美术一种新的追求,这个创意也会给我们的后人以新的启迪。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丽华,则对《三宝合尊》的全新艺术审美表示赞叹:这款作品真是别开生面,匠心独运,它形制的美、色彩的美、纹饰的美形成了协调的整体,顶天立地,富丽堂皇,既有皇家风范,又吻合当代审美,在设计、工艺、美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品也给景泰蓝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活动现场,特别举行了向中国工艺美术馆的捐赠仪式,两位主创大师刘永森、钟连盛,亲手将《三宝合尊》创作手稿和作品交由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杨斌手中。杨斌副馆长则亲手将捐赠证书交由两位创作大师。杨斌副馆长称:我们不仅要把它收进来,还要把作品的故事讲出去,讲给来中国工艺美术馆的观众,我们会把今天大家的发言内容在作品展出时,更好地讲给观众听,让观众感受它深邃的理念,独到的工艺魅力,它的传统的技术,从而更好地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三宝合尊》(镶嵌和田碧玉、雕漆版)
 

  《三宝合尊》以故宫太和殿前大铜缸、颐和园镇园之宝西周粣方鼎,以及皇家景泰蓝第一觚《出戟花卉纹觚》三大珍稀文物为源再创,由太和宝缸、西周宝鼎、景泰宝觚相融共生而成。原有三大国宝华丽变身,一尊可四用,一尊变三境,分则各自为王,合则天下无双;多重境界随心切换,是目前中国景泰蓝罕有的藏、用、赏多重“变幻”宝尊。
 

  《三宝合尊》(镶嵌和田羊脂白玉版)
 

  据悉,《三宝合尊》是中国文物学会成立40周年唯一监制的三国宝合体尊,并以“和合”国礼,赠送至交友国,同时被中国工艺美术最高殿堂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首座景泰蓝博物馆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双双馆藏。《三宝合尊》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文物价值、审美价值,必然给我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