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工美】面向生活 与时代同频共振 ——改革开放45年中国工艺美术发展掠影
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放眼中华文明长河,从原始先民创造出的第一个劳动工具开始便有了对美的追求。“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作为艺术门类中的重要分支,工艺美术更贴近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所有艺术创作活动的开始,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千丝万缕的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之存在我们才能生活”。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五年中,随着时代的变革与民族意识形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前行,工艺美术行业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风貌,不断碰撞出新的工美创造灵感,激化出新的中国艺术精神之内涵,可谓是与改革开放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共呼吸。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其发展不仅对市场经济大潮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提升与发展
景泰蓝《孔雀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北京)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打破了传统造型的特点,以象征吉祥与和平的孔雀为造型元素,构思创新独特。当年8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特种邮票T29.《中国工艺美术特种邮票》,10-6号邮票就是景泰蓝《孔雀壶》,现被中国工艺美术馆非遗馆永久馆藏。
19世纪末期,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思潮的影响下,蔡元培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工艺美术的概念:“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括装饰品等等。”[2]传统意义里的工艺美术通常指将“用”与“美”相结合的造物门类,主要形成于手工业时代,是指不但具有手工技艺性,还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工艺产品。其中也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与生活更为贴近,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结合的装点人们日常生活空间之用品,另一种则是以纯审美性为主导,即单纯供人欣赏的工艺品。
工艺美术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存在,从中国文明的起源来看,满是工艺美术的装饰情趣与国人生活的紧密相连。但封建统治时期,工艺美术却是以矛盾集合体的形式存在的,一方面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甚密,另一方面工艺美术从业者们又处于当时社会的最底层,社会意识形态中充满着对此行业的轻视。
新中国成立后,与轻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广泛重视与更优渥的生长环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先后出现了两次创作高潮,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第二次便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这两次高潮中,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不断进行着改制与调整,一方面延续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积淀了数千春秋的灿烂辉煌,将处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以及科技时代交融时期的现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另一方面创造出了属于新时代中国的伟大新高度,在倡导保留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工艺技术,洋为中用,融合出独具中国新时代特色的工艺美术创作。
中国工艺美术在改革开放的四十五年来,不论是在文化精神贡献上,还是在中国经济贸易贡献上,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世纪末,是一个被中国人反复讨论的时期,其重要性一方面是标示了又一时代的开启,另一方面是中华儿女心灵深处对民族感情共同幻想的回应。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市场机制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调节国家经济体制而逐步进行市场改革,以此来将国家经济体制与我国当时历史发展背景相互匹配适应,通过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调整,以重视工业结构关系、重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重视国家旅游业等举措,振兴中国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中国的工艺美术行业逐渐觅得新的发展方向。就同邓白先生在20世纪末对工艺美术的感慨一般,“凡是一种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艺术传统,一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经受沧桑浩劫而不被湮没。特别是工艺美术,大多是来自民间,与广大人民血肉相连,衣食所系,即使在某一阶段暂时遭到挫折,终必东山再起,重创辉煌”[3]。于是乎,改革开放至今四十五周年,中国工艺美术也如春风吹拂过的草地一般,焕发出新鲜而旺盛的生命力。
人才与创化
大型玻雕《勇立潮头》,为吴子熊、吴刚、吴岳一家三代艺人带领团队创作于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表达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怀念与敬意。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还在实行由国家统一管理,以出口海外市场为主的生产运作模式。之后,针对国内工艺美术市场需求疲弱的现象等,国家开始在政策、资金、外汇管理与出口贸易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措施与改革,以改革推动国内的外向型工艺美术扩大生产,同时消除“文革”时期对国内工艺美术生产所产生的消极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形成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工艺美术也转而实行以国营、集体所有制经济作为主体,以城乡个体户与乡镇企业为辅,专业生产和副业加工相结合的生产体系。1987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转向了行业内组织管理的形式,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管理从此政企分离。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的体制改革进行得更为彻底,推进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型,国内大部分国有与集体工艺美术企业纷纷改制,催生出了相当多的民营以及个体工艺美术企业,民营与个体企业的模式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经济大环境的生力军。到了20世纪初,全国工艺美术企业法人单位成立数量是1999年改制之前的五倍多,我国工艺美术从业人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9万人,增长至2004年的160万人,2006年甚至突破了258万人。
行业体制改革带来的不仅是从业人数的扩张,为新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营业人员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创作资源与优渥的创作环境,手工艺的从业者也开始采取更加自由与公开的学习方式,更乐于将自身的创作与技艺分享给大家,积极在工艺美术厂内外进行交流学习、观摩互助,联手攻克创作的新挑战,不断在交流与合作中增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整体的创新性与突破性。这样的行业环境,进一步营造了生产方式与创造技术的民主化氛围,不但帮助新的手工艺人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学习了解到相关工艺美术生产实践与创作技艺,降低了其学有所成的风险与门槛,而且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事半功倍地获取最前沿的技术与信息,并帮助了老一辈手工艺人在开阔的交流中,打开思维与视野,减少保守的思想惯性。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组成可以大致归为两类,即老手工艺人与青年手工艺人。老工艺美术家们发挥着积极的带头作用,以“老马识途”的丰富经验,发挥好前辈“传帮带”的作用,以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为年轻人们指引方向,将一手资料如数家珍地传递给工艺美术领域的参与者们。年轻的工艺美术家们也积极接受传统技艺与工艺精神的熏陶,抓住成才的机遇,在现当代丰厚的信息资源中畅快地获取现代美术知识,进入专业的艺术美术学院接受系统教育,他们象征着新中国工艺美术的时代性与进步性。1979年,国家工艺美术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社会团体开始对优秀的手工艺人进行表彰,授予其“中国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后称号改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了工艺美术工作者的至高荣誉。根据国务院2013年修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17号)规定:“成就卓越,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技艺精湛,自成流派的长期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可以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4]至202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进行了八届评审,表彰人数643人,其中多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新型工艺美术人才。
转型与保护
广彩《传统与新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翟惠玲(广东)作品通过描画广州的传统节日“五月龙舟节”与“春节花市”,表现出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广州城市面貌,展现传统和新貌的碰撞与和谐。
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此期间,工美界完成了生产模式与产品种类的转型,全面细化了相关领域的保护措施。先是1989年江苏省无锡市制定了《无锡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江苏省随后便颁布了《江苏省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并予以落实。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艺美术品市场仍保留了相对老的传统风格,海外市场也相对局限,主要出口收入的利润较低。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工艺美术界获得了充分的市场与资源,并根据各国各民族的审美偏好进行作品适配。这不仅将工艺美术作品扎根于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精神与特质,还融入国际性的审美风尚与时代风貌,加强了与我国工艺美术家们的合作,创建品牌产品,不断拓宽创作市场与受众群体。对比改革开放前以低利润海外出口、国内市场需求薄弱的贸易样态,其国内消费市场活力与潜力得到了激活与开发。近年来,大体量的工艺美术产业聚集区也在逐步形成发展。如江西景德镇的陶瓷产区,河南石佛寺的中国最大玉雕产区,各类木雕产区、刺绣产区、古典家具产区、水晶产区等等,城市乡镇与工艺美术产区相辅相成,为工艺美术制品提供了展示与销售的平台。民族特色鲜明的工艺美术创作又为地方带来具有标志性的宣传,成为地方与民族的文化名片,向前来旅游的游客与观众们展示当地精妙的工艺美术作品,呈现当地别致的民族风情。
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诸多的关联,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工艺美术的历史更为悠久,包含了诸多工艺美术门类,如木雕、陶瓷、丝绸、刺绣、漆器等等,均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存在,彰显着东方艺术之美,基本上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与保护条例。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强调要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极推进保护,以及明确保护责任、加强领导;制定出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拉开了由政府主导,民间协同参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序幕。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随着国家对工艺美术领域的重视与相关保护政策的接连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渐深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也将继续发扬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资产资源,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予更全面的保护、尊重与社会认同。
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生产设备,曾一度导致不少工艺美术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然其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却为工艺美术领域来带了诸多新思维,并促进了转型升级。在网络的推动影响下,主体性与个性成为了信息洪流中的追求旨向,现代工艺美术也迎来了“自造者”的思维革新时代,其飞速的发展改变了艺术接受者们与工艺美术品之“物”间的关系桥梁,将工艺美术自身所带的实用与审美的属性得到更好的结合,使人们对物品使用之外的价值,对独一无二的审美性追求更多地投射于工艺美术品之中。而网络数字技术与网络社群则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系统之中的空间环境,将体验价值作为新时代的新元素加入到工艺品的设计初衷之中,使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性与独特性所占比重愈发增加,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体验需求、审美需求与消费需求。在这个现当代社会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的助推下,作品接受者们受到工艺美术作品的打动与熏陶日趋提升,受众的需求又反向促进推动着工艺美术行业的创作动力,形成了工艺美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新的互动形式,实现了共享经济的新时代和以经济效益运作为新形势的互动模式。
创意与未来
东阳木雕《锦绣河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黄小明(浙江)崇山峻岭之中,万里长城犹如巨龙盘踞,绵延万里,雄伟壮观。作品于磅礴大气中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祖国的壮丽河山和兴盛繁荣。
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日益攀升,经济的发展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社会经济步入了“大审美经济时代”,即“体验经济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工艺美术创作者与接受者们之间的生产与消费关系,而且也指向了新的市场模式与消费模式。工艺美术制品作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连接中,更多地呈现出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随着人们对高品位生活的追求不断加强,工艺美术行业在扎根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令从业者不断设计出更多元、更富趣味、更具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未来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需要在文创产品的研发方面与市场运营方面做足功课,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产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中提升自信心。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也进入到了新阶段,鼓励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工艺美术作为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之属性。如今市场的消费主力军正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态势,“80后”“90后”至“00后”已成为我国主要消费群体,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之外,消费者们对所消费产品的品质,消费体验感以及新鲜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吸引年轻消费者们关注工艺美术文创作品必将带来文化热度的提升。正如故宫博物院创作的工艺美术文创产品广受消费者喜爱那样,近年来参观故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工艺美术的相关文创不能是机械简单的挪用与拼贴,而是要根据新中国新时代艺术消费者们的审美体验需求进行全方位的拓展。一方面要深化工艺美术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属性,将创意性与创作者的个性融入作品之中,对于传统文化文物与传统工艺美术技艺进行“再设计”。另一方面要将工艺美术品的实用性进一步强化,使产品的审美价值建立在使用的基础之上,即把功能美的内涵所在和技术与艺术进一步融合,相互促进。这是未来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与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文创产品能否具有艺术生命力与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除了高端、精致的工艺美术作品,大量工艺美术制品渗透于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人们对贴近日常生活,兼具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工艺美术品也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展示、呈现与销售形式也需进一步多元化,如遍布各处的专业化工艺美术市场,大大小小的工艺美术专业博览会、交流会,各类在艺术文创园区举办的市集展示销售活动等等。未来,通过工艺美术的创意性发展,实现中国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也将成为国内工艺美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从而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人才流动更为自由高效,市场经营模式越来越规范化。
科技的进步与发达,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模式与进步空间,但也会导致一些从业者以此为“捷径”,利用科技谋求利益,市场出现诸多同质化、产品雷同,以及创意与种类匮乏的现象。对此,我们要正视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消极现象,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树立严格的标准,制定更细致的保护制度,保持艺术初心与职业使命感。同时还要促进市场化运作与产业聚集,通过行业内正向的交流与学习来提高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的创造力。
小结
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至今,中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在不断改造与进步,不断延续着中华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与民族精神。同时,继续发掘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工艺美术品类,不断接轨时代潮流与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利用好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让艺术与科技相互补充、不断碰撞,保持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创意性与生命力,体现出这个伟大时代应有的艺术深度与文化高度。未来,中国工艺美术将发挥其强大的文化服务功能,更好地用精品创作来服务于中国社会与工艺美术爱好者、消费者们,不断加强中国的文化自信。
来源:浙江工艺美术杂志
- 上一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大师委 严正声…
- 下一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傅长敏、陈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