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走来
今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
10月7日,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大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代表团团长何立峰出席大会并讲话。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人很熟悉,但对疆外人可能比较陌生,也许有人会问:
为什么要建立兵团?兵团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兵团干了什么?
而在寻找答案时,我找到了几乎被年轻人遗忘的故事:
1949年9月,全国解放的隆隆炮声里,人人都在期待即将诞生的新中国。
一部分国民党人起义,宣布新疆和平解放。
但就在新疆和平解放的第三天,哈密就发生了武装抢劫,和田也发生武装暴乱。
10万大军开山劈地,剿灭叛乱,先后历时5个多月,终于把五星红旗插遍了新疆全境,至此,新疆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
一个崭新的新疆,在血和尘土的洗礼中诞生了。
新疆形势稳定之后,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进疆大军10万人,起义部队10万人,公职人员4万人,24万张嘴,每天吃什么?
在王震的账簿上,24万人一年需要粮食10万吨,而当时整个新疆的粮食产量才8万吨。
从关内运量,运价是粮价的7倍,从苏联进口,价格会更高,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们不想向国家开口。
这支建设过南泥湾的队伍有自己的盘算:来都来了,不如自己种地?
新疆是个好地方。
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只要有水,新疆就是农作物的天堂,再经验丰富的农人也种不出新疆瓜果的甜。
但359旅的士兵们说了:
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
这帮人要在荒漠里开垦。
面对戈壁荒原,王震当即下令,人人拿起锄头,个个扶起犁耙,不能有一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他们要建设第二个南泥湾。
当时的地窝子
没地方住,就在地上挖坑砌石,上面搭上芦苇,做成一个地窝子,就是他们的“家”。
吃东西没有碗,就冲一冲铁锹拿去用,没筷子就掰两根芦苇,吃完了饭,“筷子”一扔,“碗”就地一放,马上干活。
在荒漠盐碱坡上开荒造田
就这样,全军上下,从官到兵,挑粪犁地,拉石运土,从早干到晚,3个月就吃上了蔬菜,半年就吃到了瓜,秋收之后,粮食都够大伙儿吃半年了。
饿肚子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穷。
实在是太穷了。
全团上下,只发一套冬装,一到夏天,经常能看到光膀子的和穿棉袄的站在一起干活。
即使冬装也“偷工减料”——当时部队的军装领子都改成了单层,口袋也比正常的军装要少那么一两个,就是为了省那么一点布料。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搞搞生产?
于是,全团上下集体从津贴和牙缝里抠出钱来,买羊羔,买机器,买设备,买材料,先后建立了纺织、造纸、铁、木加工等各种工业作坊和工厂。
1960年7月20日,八一造纸厂生产的新疆自制的第一张有光纸问世;1960年8月1日,自治区第二大棉纺织企业、兵团第一个大型棉纺织联合企业——八一棉纺织厂建成试产;1960年12月31日,八一毛纺织厂生产出新疆第一根毛条……
兵团人就在艰苦的环境中,节衣缩食创办起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现代工业企业,生产出新疆众多的“第一个”工业品。可以说,兵团是新疆现代工业的奠基者。
这些最早的工厂,奠定了新疆工业的基础,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新疆的工业发展。
1952年7月1日,七一棉纺织厂投产时的情景
为了跟着新中国建设的步伐,必须要啥有啥了。
但唯独缺水,整个新疆都很缺水。
那就开沟造渠,将天山之水引下来。
砌渠需要水泥和石头。
没有石头,采石者就爬到山上,一锤一锤敲出来,再一块一块背下来,舍不得弄破衣服,就垫一块羊皮,来来回回奔走。
没有水泥,就用烧热的石灰和红砖碾成粉,搅拌起来做代水泥,到处粉尘飞扬,即使戴着三层口罩咳出来的痰都是红色的。
因为长期营养缺乏,部队的人大部分患有夜盲症,一到晚上,就无法行动,大家就把所有的蔬菜都留给队里最年轻的那个人,只为留一双能走夜路的眼睛。
当休工的号声响起,前面的人带路,后面的人排成长长短短的队伍,手拉手回地窝子,眼前虽然灰蒙蒙的,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今天干完了了不起的活计,前途是光明的。
1952年8月1日,32公里长的红星一渠开闸放水,当天山之水顺渠而下时,整个哈密都沸腾了。
虽然雪水彻骨冰凉,众人却纷纷扑入水中,互相抱着在水里打滚,这一刻,一切都值了。
提及那段岁月,大部分人的共同记忆只有两个词,一个是累,一个是高兴。
怎么会不累呢?
他们遇水修桥,冰峰开路,在风沙口栽树,逼退沙漠60公里;在荒漠里种地,当年就能开荒50多万亩;从天山引水,下游百姓从此不用再为干旱缺水发愁……
怎么会不高兴呢?
曾经,这里一穷二白,渺无人烟,只有天地茫茫。
如今,这里红的枣子,白的棉花,绿的庄稼,远处清水流过,猪羊欢腾,工厂里号子吹起。
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一双双手建起来的。
新疆的第一批厂房、第一栋高楼、第一座电站、第一条铁路、第一条公路都留下这些兵团建设者们的足迹。
1954年10月,中央命令这一批驻疆战士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至此,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兵团人。
他们的任务只有四个字:屯垦戍边。
也许今天,我们很难理解这四个字的重量。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赶上了好时候,没有战火硝烟,没有一穷二白,没有饿殍遍地。
我们有幸享受到完整的基建设施,富足的成长的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足够的底气,实施新基建计划,保证一切正常运转。
我们强大了,强大到有时候甚至会忘了,这一切的基础,是和平,是稳定。
2024年10月7日,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大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边疆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陆地边境线绵延5600多公里,与八国接壤,多民族人群和文化聚集在这里,丰富的石油矿藏资源埋在地下。特殊的地缘政治和社会背景使得新疆的治理充满了复杂性和重要性——
既要保证民族团结,又要维护边疆稳定。
1964年,刚刚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原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至今,魏德友在祖国西北边疆的边境线上坚守了60个年头,行走总里程达20万公里。
70年来,作为维护边疆稳定、发展建设新疆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代代兵团人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天山脚下,他们饮冰卧雪、战风斗沙。一个个像魏德友一样的职工群众如同一座座“活界碑”、一棵棵小白杨一样扎根祖国边疆,守护边境安宁。
70年来,兵团也肩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任,尤其是步入新时代,兵团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成为推动边疆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3年兵团生产总值约占新疆的1/5,达到369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兵团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兵团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5%,居全国领先水平。
兵团粮食总产405.9万吨,增量占新疆的30.2%、全国的10.2%。
兵团棉花产量占全国近1/3。
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1.9%和17.2%。
绿色制造产值占规上制造业产值比重达38.9%,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2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从1954年的240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千亿元。
从“农业兵团”到“工业兵团”,从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向多元赛道进发。工业经济昂起龙头,促进兵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挥兵团特殊作用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短短70年,沧桑巨变。曾经的地窝子如今挺立起高楼大厦,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变成生机勃勃的美丽家园。
天山南北也崛起了一座座兵团城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北屯市、白杨市……,这些城市市政功能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职工群众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
而“绿”是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拉尔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0%;同样坐落在沙漠边缘的图木舒克市,2023年大力实施绿化项目,新增公园绿地面积90余万平方米……
70年来,兵团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至931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53%,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兵团已有国家园林城市4个、自治区和兵团园林城市6个、兵团园林城镇15个。
城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走在花中。当初“戈壁滩上盖花园”的理想已变为现实,而绿色也成为兵团城市鲜明的底色。
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将青春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用行动铸就了兵团精神。
回顾过往,兵团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放眼未来,兵团的职责使命重大光荣。
- 上一篇: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表彰…
- 下一篇:构筑轻工新质创新体系 | 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