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改革实践

工信部:将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时间:2022-01-27 11:35:10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作者:工信部 点击:

  2022年1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工作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单立坡、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向晖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副局级)张红宇主持。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副局级)张红宇: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徐晓兰副部长,介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工作情况和下步工作安排,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本场发布会的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先生,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单立坡先生,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向晖先生。我是本场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张红宇。

  首先请徐晓兰副部长介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总体情况。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总体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徐晓兰
 

  徐晓兰: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各位新闻界朋友们一直以来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23次涉及中小企业,部署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纾困和培优两手抓,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政策惠企力度加大。推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和《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3份高规格政策文件,形成长短结合的“1+2”政策组合拳。我部作为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推动21个成员单位加强工作协同,积极推动省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去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20余个、各省(直辖市)出台政策40多个,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二是服务助企精准发力。建设一批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新培育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92家,打造国家中小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首次在全国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直接服务企业900多万家次。

  三是环境活企成效显著。深入开展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组织开展综合督查,推动各地落实惠企政策。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出台投诉处理暂行办法,优化登记(投诉)平台流程和功能,2021年平台共受理拖欠投诉近1.8万件。

  过去一年,中小企业经受住了原材料价格高企、订单不足、疫情汛情等复杂严峻形势考验,保持稳定恢复增长态势。2021年1-11 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7%、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17.1%,进一步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稳,宏观经济大盘才会稳。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目前来看,规上中小企业去年表现亮眼,但规下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我们去年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针对今年发展中的新困难、新问题,我们要更加精准出台一系列政策,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加强督查和评估,推动各地落实好现有惠企政策。强化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及时推动出台中小企业新的针对性政策。健全融资促进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为中小企业办实事解难事。

  二是强化优质企业培育。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财政再支持500家以上重点“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制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

  三是推动“一纵一横”强链补链固链稳链。我们将纵向联合各省,实施中小企业强链补链固链稳链行动,加强优质中小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横向联合领导小组21家成员单位,推动出台更多面向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支持政策,助力服务业中小企业平稳发展。

  四是促进扩大内需。通过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如5G、大数据中心等,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进一步促进社会投资,以重大投资项目为牵引,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做好中小企业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重大。办法总比困难多,新的一年,我们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全力以赴做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张红宇:感谢徐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

  答记者问

  央广网记者:2021年,中小企业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如何?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短期和长期风险,2022年请问有哪些政策安排,有哪些亮点?

  徐晓兰:谢谢你的提问。2021年以来,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各项政策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继续实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3%降到1%政策,将增值税起征点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部分在原优惠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税收缓缴措施等,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万亿元。

  二是进一步加大融资支持。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将两项直达工具转换为支持小微企业的市场化政策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4400万户。

  三是进一步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继续实施稳岗返还、以工代训等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将返还比例从50%提高到60%,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2021年前11个月,共支出各类就业补贴827亿元,向326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达到192亿元。

  四是进一步加大“专精特新”支持力度。出台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等政策文件,中央财政新增支持“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资金,安排35亿元支持13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全国“专精特新”企业有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达到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848家,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力支撑。

  五是进一步加大清理拖欠力度。出台《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处理暂行办法》,推动建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长效机制。要求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带头,进一步做深做实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及时足额支付中小企业账款。

  特别是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后,许多省份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本地区配套落实文件,推出一揽子助企惠企措施,为中小企业加油助力。

  据我部近期对2.5万家中小企业调查问卷显示,85.1%的中小企业认为发展环境有所改善,85%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环境有所改善,92%的中小企业认为税费负担减轻。总体来说,中小企业的政策让中小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了较大提升。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做好四个“着力“,助力广大中小企业渡难关、增后劲、保就业。

  一是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推动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等系列惠企政策,推动延续阶段性惠企政策,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等惠企力度。

  二是着力增加企业实惠。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发挥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是着力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长效机制,推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及时支付采购账款,防止拖欠。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加强中小企业产权司法保护,为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四是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分层培育和分类指导,实施中小企业补链强链稳链行动,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集聚,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的格局。

  澎湃新闻记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生力军。请问工信部过去一年在构建梯度培育体系,特别是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将如何部署今年的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 梁志峰
 

  梁志峰: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格局初步建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明确了梯度培育的总体思路。把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作为《“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九大重点工程之首来部署,明确了“百十万千”的培育目标,也就是说,“十四五”时期培育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千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二是夯实了梯度培育的政策举措。2021年我觉得有五件事是值得一提,以时间为序:第一件事是加大培育力度,扩大遴选规模,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达到2930家,是第一、二批总和的1.5倍。第二件事是中央财政新增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第三件事是举办首届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进一步坚定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第四件事是北交所的设立为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打开了新的大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产品和服务,金融支持专精特新发展的力度显著增大。第五件事是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出31项具体任务,之后,北京、山东、吉林等省市陆续出台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

  三是提升了梯度培育的实际成效。4762家“小巨人”企业具有“5678”的特征,超五成企业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超六成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企业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企业成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很多企业都在强链补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增强发展活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各类媒体、专家学者、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围绕“专精特新”做了大量的报道和研究,有效地传播了专精特新的理念,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022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的部署,继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一是出台三个办法,即《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与培育办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与培育办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与培育办法》,夯实培育基础。这里也跟大家报告一下,《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与培育办法》即将出台。二是扩大培育规模。2022年拟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带动各省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规模,同时全面启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三是突出梯度重点。把落实《实事清单》作为重点,更加注重支持企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更加注重从产业链角度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良好公平的发展环境和普惠精准的公共服务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请问,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和服务助企发展做了哪些具体工作?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单立坡
 

  单立坡:谢谢你的提问。正如您所说的,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普惠精准的服务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过去一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是“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部分行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信息开始跨地区互认,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二是政府对企服务质量效率持续提升。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和政府事项跨地区办理进一步推广,增值税发票电子化和出口退税无纸化明显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商标注册审查周期也大幅压缩,显著提升中小企业开办经营便利化程度;三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国已建成省、市、县级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服务中心)1077家,培育有效期内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703家。2021年1-11月举办线下活动8万多场次,服务中小企业超过540多万家。我们中心组织大企业发布中小企业采购信息活动取得良好开局,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布详细采购信息8263亿元。线上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上海企业服务云”、“浙江企业码”等已成为所在省市的“金字名片”。四是社会化专业服务持续扩大。在公共服务体系引导下,各类社会化专业机构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参加中小企业服务月的服务机构超过10万家。五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工作持续开展。对于全国各城市互相借鉴中小企业工作经验、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工作、努力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优化环境和提升服务的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将着力在四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将着力围绕“激发企业活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继续严控新设行政许可,推动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广泛推行承诺制,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帮助市场主体进得来、干得好、退得出。

  二是将着力围绕“维护公平竞争”优化完善市场环境。落实《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着力预防和制止排除限制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保障中小企业的平等市场待遇。

  三是将着力围绕“市场、资金、人才”加大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扩大消费需求,更好服务中小企业“扩市场”。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获资金”。加强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推动企业研发和培训环节前移,更好服务中小企业“招人才”。

  四是将着力围绕“普惠、精准”提升服务便利性和企业获得感。促进信息服务平台协同共享,推动优惠政策信息、服务信息与中小企业智能精准匹配,使优惠政策精准直达滴灌中小企业。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对服务机构的激励作用,使广大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便捷、更低成本的优质服务,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谢谢。

  中国证券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成立以来的投资运行情况及今年投资计划?在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方面有何安排?如何有效实现投早、投小、投创新的政策目标?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向晖
 

  马向晖:谢谢您的提问。您有三个问题。我逐一进行回答。

  第一个问题:公司成立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工信部、财政部要求,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坚持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带动社会资本不断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在聚焦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投资,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去年底,我们组织实施了三批子基金管理机构的公开遴选,顺利完成第一、第二批共16支子基金的设立,第三批子基金设立也正在加紧推进。加上公司成立前设立的4支子基金,目前子基金总数已达20支,累计规模近6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通过两级放大带动了8倍以上的社会资本共同开展对优质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

  截至去年底,子基金累计完成投资项目687个,投资的金额约245亿元,其中: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520个,占比76%,投资金额约168亿元。投资项目覆盖工业、农业、科技等各行业领域,其中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投资金额占比达80%以上。

  目前第三批子基金正在设立中,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完成设立,设立规模约200亿元。按照计划,为加快投资进度,今年我们要开展第四批和第五批子基金管理机构的公开遴选,待第四批完成设立后,基金总规模就能达到1000亿元。

  第二个问题:公司成立以来,先后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构建了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培育机制、综合融资服务机制,在信息共享、政策宣讲和上市培育方面为我们投资的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建立便捷畅通的渠道。我们加强与三家交易所的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关注优质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功能,引领中小企业群体更好发展。

  第三个问题: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天然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发展不确定性强等特点,“投早投小投创新”意味着投资相对风险大、回报期长,但是以创业投资或股权投资为代表的风险投资并不是放大风险做投资,而是控制风险做投资。优秀专业的机构对任何一笔投资都是基于对行业的系统研究、对企业的深度尽调、对风险的充分识别和对价值的客观判断,这不仅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多轮次资金需求,还能通过投后管理为企业的规范治理、良性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科学、择优”的遴选原则,遴选出在“投早投小投创新”方面专业能力强、业绩优秀的管理机构,依托他们的专业优势和规范化运营,从而降低对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政策目标和投资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与子基金签订的合伙协议对“投早投小投创新”政策目标进行刚性约束。投后阶段,强化监督和考核,督促子基金始终坚守政策目标,做到不偏向、不走样。同时围绕专精特新培育工作,加强与工信部专业司局协同联动,与地方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引导子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聚焦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开展投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记者: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请问当前工信部门是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

  徐晓兰:谢谢你的提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稳六保”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强调“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前一阶段,我们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如果把一条产业链打开来看,都能发现无数的中小企业在做支撑,我们的产业链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之深、之广,可以肯定的说,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各地工信部门重点通过三方面推动中小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印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夯实融通载体、完善融通环境,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中央财政支持89家优质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依托特色载体推动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二是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会同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组成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中的中坚作用,做强长板优势,补齐短板弱项,打造新兴产业链条。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链合作对接。我们梳理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图谱,并推动融入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创新链,20多个省份也开展了补链强链等相关工作,在推动产业链协作配套、加强企业对接方面探索形成一些很好的经验做法。

  下一步,我部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通过“一纵一横”来推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强链补链稳链。

  “一纵”就是聚焦产业链,开展中小企业强链补链稳链行动。近期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做出部署,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和稳链。其中,中小企业是制造业强链补链的重要力量。我们要部省联动,实施中小企业强链补链稳链行动,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开展一系列活动,推动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市场、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融通创新共铸产业韧性,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

  “一横”是加强对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前面也提到受疫情影响,服务业中小企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会同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推动出台更多面向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支持政策,助力稳定服务业产业链供应链。

  此外,我们在今年“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围绕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举办产业链协同创新赛,推动解决一批产品技术难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稳定性。目前,一批龙头企业都在积极申报。

  新京报记者:请问工信部在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在建立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长效机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采取什么举措?

  梁志峰:谢谢你的提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2018年11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组织开展清欠专项行动,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推动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超过8500亿元,台账内无分歧欠款基本实现应清尽清。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困难。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力度,推动各有关主体严格落实条例规定,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宣传解读。多渠道加强条例宣传,提高条例知晓度。组织专题培训和专家解读,会同司法部组织编写并出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释义》,帮助中小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知法守法用法,准确理解条例要求。

  二是加强投诉处理。印发《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处理暂行办法》,部省两级均已建立受理中小企业拖欠投诉渠道。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累计受理投诉事项近1.8万笔。加强工作调度,及时转交有关部门或地方核实处理,跟踪进展情况,加强情况通报,推动一大批拖欠得到有效化解。

  三是加强督查检查。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减轻企业负担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均将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情况作为重点督查事项报。赴多省份开展实地督导,加强工作督促,推动问题整改。将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工作情况纳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以评促改,引导各地健全防范拖欠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力度。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办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绿色通道”,以快立、快审、快执机制确保中小企业账款及时回笼;国资委印发通知、召开会议对中央企业健全防范拖欠长效机制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压实地方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督促各地区、各部门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领域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做到台账内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分歧欠款要加大协调力度,推动协商解决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各地选配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专门负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排查、推动化解等工作。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地方和部门进行约谈和挂牌督办。

  二是健全长效机制。推动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强与《政府投资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协同,细化完善配套举措,形成治理合力。推动加强对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款项信息的披露监管,加强源头治理,不断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监督和约束惩戒。依法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行为监督问责;对不履行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支付义务,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强正面引导,对恶意拖欠典型案例予以曝光。

  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组织各地加强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解读和培训,加强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增强中小企业防范风险和依法维权意识。进一步发挥司法执行在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工信产业网记者: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2022年有哪些具体举措?

  徐晓兰:谢谢你的提问。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围绕经济外交大局,注重发挥中小企业领域话题多、活力强的优势作用,积极探索新举措,努力开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一是政府间国际合作机制取得新突破。2021年9月,我部成功举办首次中小企业部长圆桌会,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部长级官员围绕政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第27次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部长会上,在我部积极推动下,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中国理念纳入《部长声明》,成为亚太地区共识。

  二是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取得新成效。2021年9月,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和首届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5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2000多家企业参展参会,达成合同意向金额超400亿元。主论坛上,我部组织大型企业和跨国采购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发布采购清单8263亿元。此外,自2012年我部先后在全国设立了14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涉及“一带一路”、中德、中欧、中东欧等双多边国际合作。截至2021年底,合作区累计签约外资投资项目超过4300个,使用外资规模达430亿美元。

  三是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服务广度得到新拓展。近年来,我部联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截至2021年底,在全球举办跨境撮合活动278场,吸引126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家中外中小企业参加。此外,我部连续四年举办“创客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有效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底,共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700多个创新项目参赛。

  2022年,全球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动能有所减弱,给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帮助中小企业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聚焦国际市场开拓和技术合作,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是继续发挥中小企业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和形势研判,深化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产能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德、中欧、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日韩、中国中东欧等双多边合作机制走深走实。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多层次的合作机制。

  二是多措并举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推动大型金融机构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中国中小企业中心”,打造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海外桥头堡。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抱团出海,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跨境电商等渠道拓展海外市场。

  三是持续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合作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载体作用,推动创业创新项目落地,逐步建设成为中小企业领域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助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

  四是搭建对接交流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办展办会模式,举办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十一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2022年“创客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小企业“跨境撮合”等活动,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中小企业集聚,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切实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市场空间。

  中国青年报记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也是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工信部在推动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和措施?

  梁志峰:谢谢你的提问。中小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中小企业需求特点,开展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了一批适用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平台和服务商,通过征集筛选形成了数字化运营、上云用云、供应链对接、产融对接等8大类223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商和254项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组织举办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活动、中小企业数字经济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供需对接。根据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监测显示,我国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分别从2017年的49.2%和38.1%,提升到2021年的55.7%和51.9%。

  但相比而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落后于大企业的,从供给端看,面向大企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发展相对成熟,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还不足。从需求端看,中小企业尤其工业领域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技术、资金等问题,仍然面临数字基础薄弱,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问题。下一步,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联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并举,供需两端发力,加大力度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

  一是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支持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轻量化、低成本、易部署、易维护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为中小企业开放平台接口、微服务和计算能力,便利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支持数字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发展综合评价诊断服务,帮助企业摸清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提升数字化能力。组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深度行、智能制造进园区等活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

  二是引导企业自觉转型。选树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引导传统型中小企业向同行业、同区域转型效果好的企业学,对标先进,找准切入点。打造1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赋能应用场景,不断深化企业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认识,找准问题,坚定转型的决心。高水平举办中小企业数字化大会,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报告,着力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理念、方向和能力的引导。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中加大数字化课程数量,在“企业微课”平台设立数字化培训专栏,帮助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升数字化领域的能力素质。

  三是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抢抓国家推进新基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好机遇,通过“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培育一批数字产业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别要注重培育一批深耕专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网络与数据安全、智能传感器等方面的“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进军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徐晓兰:刚才,我们从八个方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今年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纾困惠企政策的落地落实力度,同时我们要加大调研力度,针对不同阶段的中小企业,出台更精细化的政策,来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在此,我也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提前拜个早年。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谢谢大家。

  张红宇:感谢徐部长和各位领导的详细介绍,感谢各位记者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