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时间:2021-10-18 14:29:34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顾仲阳 常 钦 点击:
次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凝聚起合力攻坚的磅礴伟力
正是瓜果飘香时节,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热闹起来。
“多亏党的好政策!”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感慨,这几年,下庄村人挂在悬崖钻炮眼,翻山爬壁背物料,打通了8公里绝壁天路。路通了,村里发展起瓜果和旅游产业,2015年全村脱了贫,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脱了贫还要加油干,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精神不能丢!”说起下庄村的未来,毛相林信心十足。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下庄村是全国12.8万个脱贫村的缩影。
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步入了发展的春天。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路通了,产业兴了,5G信号联通世界,一步跨越千年……一个个贫困山乡沧桑巨变,汇聚成脱贫攻坚的亮丽答卷。
8年时间,近1亿人摆脱贫困,中国为什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这是全党动员的共同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存放着一本本脱贫攻坚责任书,这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的。通过省市县乡村层层立下军令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得以强化,扶贫脱贫的责任得以层层压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转化为脱贫一线超强的战斗力。
——这是举国同心的合力攻坚。
近日,“津诚所至 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产业节举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会场,藏族姑娘才让拉姆激动不已,“上半年卖了100多万元民族服饰和文创产品,多亏了天津老师,教我们直播,带我们跑销路,鼓起了乡亲们的腰包。”
何止“天津老师”,“北京医生”“广东专家”“浙江工程师”……一支支来自东部地区的帮扶力量,奔忙在中西部脱贫一线。东西部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扶贫协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又何止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凝聚起合力攻坚的磅礴伟力。
——这是尽锐出战的超常规举措。
安徽省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第一书记刘双燕,连续三任驻村帮扶,把9年芳华献给了脱贫攻坚。她说:“有幸参与脱贫攻坚伟大战役,就要努力夺取最后的胜利!”在这样一批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朱集村从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精兵打硬仗,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脱贫一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今年5月,《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印发。一支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接过扶贫工作队的接力棒。“摘帽不摘责任,我们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干!”江西省崇义县横水镇官坑垄村第一书记吴平说。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从做到“六个精准”到实施“五个一批”,从扶真贫到真脱贫,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精准识别、到户到人扶真贫。
2014年,全国扶贫系统组织了80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录入信息,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把真正需要扶贫的人扶起来。“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确保了扶真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真抓实干、靶向施策真扶贫。
广大贫困地区,坚持因地因人因贫施策,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八寨镇山多地少,刺梨漫山遍野,当地因地制宜,把“刺果果”做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扶贫输血的同时如何造血?扶智扶志!在海南,很多脱贫群众都追过一档电视节目——《海南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节目既送技术、送信息,也立志气、鼓信心。”节目制片人邱耀说。智志双扶,很多脱贫群众心动起来,行动起来,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改变。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咋办?易地搬迁!“从山上搬到山下,距离前进了十多里,生活进步了几十年。”贵州省望谟县麻山乡打务村搬迁群众王永庆说,新房子水、电、路配套完善,家门口打工,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全国近千万人“挪穷窝”,数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总人口。
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在各地蓬勃开展,汇聚起澎湃的脱贫力量。
——解决好“怎么退”的问题,严格考核、较真碰硬真脱贫。
“每年考核都有第三方评估、媒体暗访,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较真碰硬,确保了脱贫过程扎实、结果真实。”原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挑战不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继续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务实的工作作风,持续改革创新。”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说。
织密织牢防贫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扶贫要精准,防止返贫也要精准施策。”河北省魏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郭福林介绍,全县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未贫先帮,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提质增效出实招,夯实脱贫致富基础。河南兰考县,修蓄水池,引黄河水,3万多亩蜜瓜不再“喊渴”,建起199座冷鲜库解决保鲜难题,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擦亮品牌,蜜瓜产业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兑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有一种超常规举措叫“直升机修路”。为修通公路,直升机将大型修路机械空运进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村里几十户人家实现了“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
有一种超常规付出叫“吃干粮睡地铺扶贫”。向深度贫困总攻,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组成一支支“背包工作队”,走最险峻的山路,到最偏远的村寨,挨家挨户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饿了吃自带的干粮,困了拿出睡袋打地铺。
有一种超常规行动叫“战疫战贫两手硬”。2020年,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做好疫情“加试题”,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打好脱贫收官战,“两手硬”换来“两手赢”。
为了让贫困群众及时返岗复工,一趟趟“包机”“包车”把贫困群众从家门直送厂门,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超过往年同期。
为了让扶贫产品顺畅销售,电商助农,直播带货,消费扶贫,各种产销对接举措层出不穷,顺利化解“卖难”。
脱贫攻坚注定是场硬仗,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越是艰险越向前,支撑他们的强大信念,是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说:“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6年时间他行程60万公里,磨穿了鞋底,跑白了头发,倒在了脱贫一线。送行路上,晴隆的群众含着泪说:“姜书记是为了我们脱贫牺牲的。”
“没什么可以阻挡我扶贫!”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新疆伽师县水利局局长刘虎“豁出命来”,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一线,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广大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战歌。
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党全国全社会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8日 06 版)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凝聚起合力攻坚的磅礴伟力
正是瓜果飘香时节,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热闹起来。
“多亏党的好政策!”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感慨,这几年,下庄村人挂在悬崖钻炮眼,翻山爬壁背物料,打通了8公里绝壁天路。路通了,村里发展起瓜果和旅游产业,2015年全村脱了贫,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脱了贫还要加油干,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精神不能丢!”说起下庄村的未来,毛相林信心十足。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下庄村是全国12.8万个脱贫村的缩影。
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步入了发展的春天。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路通了,产业兴了,5G信号联通世界,一步跨越千年……一个个贫困山乡沧桑巨变,汇聚成脱贫攻坚的亮丽答卷。
8年时间,近1亿人摆脱贫困,中国为什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这是全党动员的共同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存放着一本本脱贫攻坚责任书,这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的。通过省市县乡村层层立下军令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得以强化,扶贫脱贫的责任得以层层压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转化为脱贫一线超强的战斗力。
——这是举国同心的合力攻坚。
近日,“津诚所至 协作同甘”东西部协作产业节举行。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会场,藏族姑娘才让拉姆激动不已,“上半年卖了100多万元民族服饰和文创产品,多亏了天津老师,教我们直播,带我们跑销路,鼓起了乡亲们的腰包。”
何止“天津老师”,“北京医生”“广东专家”“浙江工程师”……一支支来自东部地区的帮扶力量,奔忙在中西部脱贫一线。东西部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扶贫协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又何止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凝聚起合力攻坚的磅礴伟力。
——这是尽锐出战的超常规举措。
安徽省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第一书记刘双燕,连续三任驻村帮扶,把9年芳华献给了脱贫攻坚。她说:“有幸参与脱贫攻坚伟大战役,就要努力夺取最后的胜利!”在这样一批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朱集村从深度贫困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精兵打硬仗,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脱贫一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今年5月,《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印发。一支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接过扶贫工作队的接力棒。“摘帽不摘责任,我们撸起袖子,继续加油干!”江西省崇义县横水镇官坑垄村第一书记吴平说。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从做到“六个精准”到实施“五个一批”,从扶真贫到真脱贫,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精准识别、到户到人扶真贫。
2014年,全国扶贫系统组织了80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8962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录入信息,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把真正需要扶贫的人扶起来。“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确保了扶真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真抓实干、靶向施策真扶贫。
广大贫困地区,坚持因地因人因贫施策,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八寨镇山多地少,刺梨漫山遍野,当地因地制宜,把“刺果果”做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扶贫输血的同时如何造血?扶智扶志!在海南,很多脱贫群众都追过一档电视节目——《海南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节目既送技术、送信息,也立志气、鼓信心。”节目制片人邱耀说。智志双扶,很多脱贫群众心动起来,行动起来,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改变。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咋办?易地搬迁!“从山上搬到山下,距离前进了十多里,生活进步了几十年。”贵州省望谟县麻山乡打务村搬迁群众王永庆说,新房子水、电、路配套完善,家门口打工,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全国近千万人“挪穷窝”,数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总人口。
精准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在各地蓬勃开展,汇聚起澎湃的脱贫力量。
——解决好“怎么退”的问题,严格考核、较真碰硬真脱贫。
“每年考核都有第三方评估、媒体暗访,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较真碰硬,确保了脱贫过程扎实、结果真实。”原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说。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挑战不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继续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务实的工作作风,持续改革创新。”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说。
织密织牢防贫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扶贫要精准,防止返贫也要精准施策。”河北省魏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郭福林介绍,全县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未贫先帮,有效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提质增效出实招,夯实脱贫致富基础。河南兰考县,修蓄水池,引黄河水,3万多亩蜜瓜不再“喊渴”,建起199座冷鲜库解决保鲜难题,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擦亮品牌,蜜瓜产业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兑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
有一种超常规举措叫“直升机修路”。为修通公路,直升机将大型修路机械空运进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村里几十户人家实现了“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
有一种超常规付出叫“吃干粮睡地铺扶贫”。向深度贫困总攻,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组成一支支“背包工作队”,走最险峻的山路,到最偏远的村寨,挨家挨户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饿了吃自带的干粮,困了拿出睡袋打地铺。
有一种超常规行动叫“战疫战贫两手硬”。2020年,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做好疫情“加试题”,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打好脱贫收官战,“两手硬”换来“两手赢”。
为了让贫困群众及时返岗复工,一趟趟“包机”“包车”把贫困群众从家门直送厂门,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超过往年同期。
为了让扶贫产品顺畅销售,电商助农,直播带货,消费扶贫,各种产销对接举措层出不穷,顺利化解“卖难”。
脱贫攻坚注定是场硬仗,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越是艰险越向前,支撑他们的强大信念,是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说:“只要县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脱贫,我就不能休息。”6年时间他行程60万公里,磨穿了鞋底,跑白了头发,倒在了脱贫一线。送行路上,晴隆的群众含着泪说:“姜书记是为了我们脱贫牺牲的。”
“没什么可以阻挡我扶贫!”为了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新疆伽师县水利局局长刘虎“豁出命来”,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一线,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广大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战歌。
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党全国全社会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8日 06 版)
- 上一篇:工信部部长:加强市场监管 保障中…
- 下一篇:积石山县“三力齐发”发展壮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