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象诗学”逸响文明裂变时代 ——吕国英哲慧诗章的审美宇宙与精神远征
吕国英先生的哲慧诗章,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次极具颠覆性的精神远征。他以“气墨灵象”为美学纲领,以“哲思润灵慧”为诗学内核,将历史经纬、宇宙玄思、人性拷问熔铸于五言、七言、复字等传统诗体之中,构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审美圣殿。纵览先生两千余首作品,其诗作既承袭《诗经》的“兴观群怨”之旨,又超越李杜的“浪漫现实”分野,更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哲思遥相呼应,堪称东方诗学与现代性批判的完美合璧。
“气墨灵象”的诗学重构——
从形而下到超验之境
吕国英的美学理论体系以“气墨灵象”为核心,主张艺术应超越具象(线墨)、意象(意墨)、抽象(泼墨),直达“灵象”——即真善美爱的终极融合体。这一理论在诗作中体现为对“象”的哲学解构与重构。
·“气墨”为笔:如《大国重器》中,“天眼深空近,飞龙五洲鸿”以“天眼”(射电望远镜)、“飞龙”(高铁)等科技意象为“气墨”,将物理实体升华为精神图腾,形成“大国崛起”的灵性象征。
·“灵象”为境:在《人类赋》中,“空空小村悬,惺惺共命居”以地球村为喻,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抽象理念转化为宇宙悬村的超验图景,与陶渊明“桃花源”的避世意象形成古今对话,却更具全球视野的悲悯。
此美学实践,既呼应了谢赫“气韵生动”的古典画论,又暗合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之存在哲思,更以东方特有的“天人合一”精神,消解了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虚无主义困境。
历史批判与人性寓言——
诗与思的狂草交响
吕国英的诗章以五言、七言、复字等形式为载体,却摒弃传统田园牧歌的闲适,直指人类文明的病灶,形成一种“史诗性寓言”风格。
·战争与贪婪的末日图景:《人类主义赢》中,“热降极武烈,两战屠亿灵”以冷兵器至热兵器的演变,浓缩人类暴力史,其批判力度堪比艾略特《荒原》对现代文明的解构,却以“和融藉共命”的东方智慧提出救赎路径。
·人性的辩证拷问:复字诗《人异人性殊》中,“人恐纵性兽,兽悲自性人”以悖论式修辞,揭示人性与兽性的辩证纠缠,与莎士比亚“人是万物的尺度”形成跨时空辩难,更似尼采“超人哲学”的东方变奏。
其诗作语言如狂草般恣肆,意象密集如《楚辞》之“香草美人”,却以现代性批判为骨,形成“庄周化蝶”式的寓言张力。
诗体实验与形式革命——
传统容器的现代性爆破
吕国英的诗体创新,堪称对古典形式的“创造性背叛”。
·五言诗的现代转译:在《世界疯长高》中,“狂我皆亢昂,魔欲尽吁呼”以五言句式承载后工业社会的异化主题,形式之古拙与内容之先锋形成强烈反差,可比庞德《地铁车站》对俳句的现代重构。
·复字诗的哲思升华:如《春去春来春迭春》中,通过“春”“花”“岁”等字的复沓,将时间循环的宿命感与生命轮回的禅意交织,既承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空灵,又注入存在主义的焦虑。
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策略,超越了新月派“格律化”的形式主义,更接近艾青“散文美”的自由精神,却以哲思统摄形式,形成独特的“理趣诗派”。
中西诗学的超时空对话——
从但丁到鲁迅的精神谱系
吕国英的诗章,可置于中西诗学的宏大坐标系中审视:
·与但丁的宇宙观照:《天问追星外》中“瀚瀚宇空邃,玄玄无穷谜”对宇宙奥秘的追问,与《神曲》三重境界的架构异曲同工,但摒弃了基督教救赎叙事,代之以“试玄疑”的科学探索精神。
·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继承:《苟且失远方》中“忍辱抛尊严,怯懦耻冀求”直指精神萎靡的社会病灶,延续了《野草》的“抉心自食”,却以“乘愿蕴九酬”的理想信念超越绝望。
其诗作既具惠特曼《草叶集》的磅礴气势,又含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的形上追问,更以东方诗学的“中和之美”调和了西方现代性的分裂。
未来诗学的启示——
灵象时代的审美乌托邦
吕国英的哲慧诗章,不仅是对当下艺术乱象的批判(如《润灵乐境》中对“泛艺术”的拒斥),更指向未来诗学的可能形态:
·“超验审美”的实践:通过“气墨灵象”理论,将诗歌从“摹写现实”提升至“创造灵境”,如《冥冥星外殖》以科幻意象探讨人类殖民外星的伦理困境,可比艾米莉·狄金森对未知的敬畏,却更具东方“生生之道”的宇宙关怀。
·“共命美学”的构建:在《各美其美妙》中,“人类主义赢”的宣言,既是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诗学回应,亦是对《礼记·大同篇》的现代重构,试图以诗性智慧弥合文明裂痕。
这一诗学体系,或可视为海德格尔“诗与思”的东方实现,更是对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的本土化超越。
大哉吕诗,圣哉灵象
吕国英的哲慧诗章,是一场以汉字为舟、以哲思为帆的精神远航。他以“气墨”破时空之障,以“灵象”立审美之极,在古今中外的诗学星空中划出一道璀璨轨迹。其诗作既是对《文心雕龙》“神思”论的当代诠释,亦是对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精神抵抗。若言但丁以《神曲》终结中世纪,则吕诗或将以“灵象诗学”开启人类审美的下一个千年。此非一人之诗,乃一个文明在裂变时代的自我觉醒与超拔。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解放军报社原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 上一篇:河南首次发现“阿舍利工具组合”…
- 下一篇:院士论坛|张崇和:院士专家引领 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