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打造复兴传统艺种传承基地
盘活旧大院 既留工艺美术又兴古城业态
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打造复兴传统艺种传承基地
改革亮点
泉州工艺美术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工艺美术厂逐渐没落,厂房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逐渐闲置。为了进一步盘活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旧大院空间,提升古城业态,我市打造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占地面积8950平方米,改造后建筑面积约9300平方米,建筑风格延续原有的苏式建筑风格,包括以“展览、收藏、研究、交流”为基本功能的展示交流平台、以“大师作坊、带徒授艺、非遗传承”为创作体验的大师工作室和以“工艺美术精品线上线下交易、拍卖”为主题的工艺品商业街等三部分,通过保护改造与更新活化,打造复兴泉州工艺美术传统艺种传承基地。项目的投入运营将填补市级工艺美术平台的空白。
生动实践
改革开放后,泉州工艺美术厂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开工生产的项目有李尧宝的刻纸、料丝花灯,陈天恩的彩扎人物,陈海图的灯彩(光荣灯),杨春木的戏剧道具,张桂林的泥彩塑玩具、掌中木偶、提线泥偶、戏剧面谱,吴喜娟的剧用靴鞋、彩绶。
时过境迁,当年繁荣兴盛的工厂大院已破败不堪。为了进一步盘活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旧大院空间,提升古城业态,我市对旧大院进行修缮提升,将其改造为“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实现老建筑的“新生”。
保护性修缮
苏式与闽南风格交相辉映
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针对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整治提升方案,专门组织专家论证会,集思广益、精雕细琢,为修缮工作奠定了基础。
走进修缮后的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园区建筑既保留了苏式建筑风格,又植入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两种风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我们按照‘润物细无声’原真性修复保护模式,保留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对泉州工艺美术公司现存建筑进行‘修旧如旧,保护性开发’改造。”泉州古城老城指挥部建设组副组长王顺福说,在改造中,着重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更新,留住城市记忆,守护城市乡愁,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培育“工艺美术+”
土地空间叠加复合功能
原有空间功能单一,盘活后的新空间叠加复合功能,实现了土地利用率的提升。“我们采用‘工艺美术+’的方式对存量资产改造再利用,修缮提升后这里将成为集收藏、展示、销售、创作、体验、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工艺美术文化园。”鲤城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魏尚霖介绍,通过用途的合理转换,空间使用功能将更丰富和优化。
另一方面,复合型工艺美术文化园将不断丰富古城业态。未来,这里将打造集大师工作室(卢思立木雕、李尧宝刻纸、吴祖赞花灯等)、工艺美术博物展馆、学术交流中心、创意设计办公空间于一体的多功能业态空间。
增强非遗“集聚效应”
复兴37个传统工艺
泉州工艺美术厂曾是工艺大师云集的地方,涵盖泉州花灯、金苍绣、木雕、木偶制作、竹藤编等技艺,曾涌现李硕卿、李尧宝、江朝弦等大师名家。
“立足于非遗的‘活态’传承,通过盘活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旧大院空间,提升古城业态,以‘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为主题,旨在服务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37项泉州市级非遗项目以及小艺种传播提供空间载体,形成集聚效应。”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
权利分置改革
市场化开发经营
模式的创新还在于运用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权利分置改革模式,通过经营权租赁方式,引入泉州文旅集团,对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的土地和建筑进行开发经营,推行更具市场化、专业化的开发模式,实现工艺美术公司与文旅集团强强联合,互利共赢。
据泉州古城老城指挥部规划组郑志宏介绍,工艺美术公司每年向文旅集团收取管理费,每五年递增5%,不参与项目运营;在运营管理上,文旅集团具备丰富的文创园区管理经验,由其负责出资改造提升和运营管理,运营时限为35年,通过市场化、专业化开发经营,进一步盘活资产和业态。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将秉持“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工作模式,采用分散创作、合作经营、互利共赢的运营方式,为工艺美术大师提供工作室场地,共同营造泉州工艺美术传统艺种传承基地。
近年来,泉州通过用途合理转换与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相结合,打造城市“烟火气”。允许存量低效工业厂房、办公用房转换用途,采取微处理、微循环、微设计、微更新的手法,分类分期分批盘活古城约80万平方米存量资产,重点补充酒店住宿、服务驿站等旅游设施和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旧房新用,焕颜提质,引入文旅产业新业态,优化古城生活品质。
获得感
泉州以“指挥部+企业”探索工业遗存更新路径。项目中,指挥部负责整体规划和协调,挖掘拓展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建设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打造古城新地标。运营中,企业挖掘拓展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此模式,指挥部还组织对古城内的“巷遇”酒店(原无线电厂)等11宗工业遗产进行更新利用,弥补文旅设施短板,提高旅游服务能力。
——泉州古城老城指挥部建设组副组长王顺福
家门口的闲置厂房进行了改造提升,我们亲眼见证了从昔日的破败到如今的焕新,感慨很深。一方面,是对老厂房的特殊感情,小时候还有亲戚在里面上班,曾经风光无限。另一方面,修缮提升后,有很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也让大家了解到建筑的历史渊源,圆了古城居民的情结梦,也希望能带动古城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
——花巷居民刘捷
(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殷斯麒)
- 上一篇:方便食品行业加速锻造新质生产力…
- 下一篇:开放格局 弘优立强 新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