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中医药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
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中医药的功能和价值,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日前,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加大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协商议政,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秉持科学,守正创新
当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委员、专家们认为,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其注入创新活力尤为迫切。
“中医药临床优势显著,但科学研究薄弱,科学表达面临很大困难,临床疗效‘说不清’、作用机理‘讲不明’,导致中医药科学性备受质疑。”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委员说,中医药研究投入亟须加强,亟须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她认为,中医药原创资源丰富,资源存量庞大,但科学研究投入欠缺,原创优势难以彰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经费中,西医和中医投入比例悬殊,全国目前尚无中医领域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议以原创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抓手,聚集优势资源集中攻关,力争理论源头取得重大突破。”卢传坚建议,应面向中医药原创基础理论设立专项,推动中医药原始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提高重大科技项目对中医药研究投入的占比。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和团队研制出的中药新药“宣肺败毒颗粒”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之一。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张伯礼院士也来到现场。他认为,要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强化问题导向,不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为我所用,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的作用原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临床实证和作用机制研究,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特别是国家应该设立中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多学科交叉,联合研究,用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医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张伯礼说。
“当前,中医药科技支撑能力和外向型人才还不能满足对外交流合作需求。”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红专委员认为,“中医药应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议开展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以国际上大家非常认同的针灸作为大科学计划的先导项目,产生更多国际公认的针灸临床疗效证据。”他还建议,要用现代的交叉科学技术诠释针灸防病治病的科学内涵,解释穴位经络的科学道理;同时加强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推动国际合作能力建设。
挖掘瑰宝,传承精华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委员、专家们认为,必须做好中医药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炮制技艺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关键制备和提取手段,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程序。2006年,中药炮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一些优秀的传统炮制技艺面临着后继乏术、后继乏人的困境。必须加快推进中医药炮制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进程。”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张洪春委员建议,加大创新发展中药炮制技艺的支持力度,将中药炮制技艺与理论的研究列入国家科研重点项目,积极推进炮制装备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把传统“师徒传承”模式融入现有教育体系,开设“炮制老专家传承工作室”,为经验传承提供平台;推进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让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中医药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和丰富宝藏。“当前,古籍资源底数不清,珍贵文献缺乏系统的整理,大量古籍文献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专业人才奇缺。”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王国强建议,应加快《中华医藏》的编撰出版,开展海内外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普查,加强出土医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实施中医药古籍数字化重大工程,建立中医药古籍数字资源库。此外,还要加快培养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专业队伍、创新团队和复合型人才。
传统中医药中,优质的道地中药材是关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委员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种子种苗繁育体系,保证中药材质量,才能使中医药在健康养生、治病救人中发挥独特优势,进而促进中医药的产业化、现代化。他建议,应加快中药材种子资源保存、评价和利用,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条例或办法,建立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区域检测与评定中心,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保证种子种苗质量。
人参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道地药材,在中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秦海涛委员建议,道地人参药材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应强化人参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和新技术应用,让科技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委员、专家们认为,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亟须改革完善相关评审机制,强化中药资源保护和生产管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马建中委员认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发挥得还不够理想,原因之一是医保政策和价格政策引导机制有待完善,中医药发展动力还不足。
“医保是激励约束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马建中说,“但在调研中了解到,多数地方没有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中医药报销存在不合理限制,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政策亟待建立完善”。他建议,在政策层面,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在实施层面,制定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鼓励各地开展多层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为制定国家医保政策提供经验借鉴。
“中药新药审评注册效率低,再加上化药、生物新药的强势竞争,致使中药企业对中药新药的开发积极性不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林凡儒委员说,“现行工艺标准也严重滞后于科技进步,许多中药品种工艺是在20多年前审批的,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老工艺标准已严重滞后于科技进步。”
林凡儒建议,应改革完善中药注册、审评审批管理,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上市申请注册、审评审批和知识产权保护上提供政策支持,激励中药创新药研发;实行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备案制,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优化生产工艺,促进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变更更加科学、合理及中药制剂质量均一稳定。同时,建立反映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不唯成分论的综合质控标准,对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新增适应症放宽审批要求。
“现在常用的500余种中药材品种中,质量总体较好,少部分合格率仍然较低。”江西省科协主席史可委员表示,保障中药材质量及其稳定供给,是支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当前中药资源管理仍然薄弱,存在无序采挖现象,加之未配套实施药材“优质优价”管理,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
史可建议,应加强中药资源法规建设和保护监管执法力度,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进一步强化优良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提升、生产过程技术规程执行以及农药化肥使用管理和监督;探索改革中药材生产计划管理模式,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同时进一步提升中药产品质量标准及其检验技术水平,提高药品市场监管能力。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3日 18 版)
(责编:岳弘彬、杨光宇)
- 上一篇:打好新时代轻工产品文化牌 以酒…
- 下一篇:四川省遂宁市被授予“地标品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