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打好“集体经济”这张牌
近几年,我通过参加全国政协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调研,深切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应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下,全体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水涨船高”的对应关系。一般说来,集体富,村民富;集体穷,村民穷;集体空,民心散。这一点无论是从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乡村,还是集体经济脆弱的乡村,都能得到印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村民负担的减轻、收入的增加,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村民福利的改善。因此,广大农民具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愿望。
问题: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缺乏管理机制与人才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是基层组织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一些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对强化村集经济建设的认识较差,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思想解放程度也不高,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无必要也并不存在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消极与畏难情绪,在实践中不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些基层组织对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所制定的政策不足,所投放的资金有限,指导和引导的力度不够,造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环境氛围较差、社会合力较弱等。
二是村集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即便是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不同村镇之间同样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村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贫富差异两级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进步与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的重大因素。
三是缺乏有效的村级管理、集体积累和特色产业支撑。当前各村主要由村委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集体经济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村委会一方面缺乏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其性质决定它优先考虑行政事务,而不是着力发展集体经济。由此存在一些管理混乱,物资和财产的流失严重,集体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同时,村集体行政运转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加上严格的资金和账务双代管制度,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财力积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往往发展思路不清,发展路径不明,缺乏特色产业的长久支撑。
措施:建立机制,选好带头人,村民共治,激发内生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富裕的根基,是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保障。”我国实行的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作为土地所有者的集体经济组织为龙头,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壮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为此,建议如下:
1.统一思想认识,选好带头人,引领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由此,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及时更新观念和认识,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委及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坚持以身作则,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重视配套设施建设,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着眼,引入更加科学的发展模式,确保区域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要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选好领头人,落实引领乡村振兴这个关键,既可以从村内考虑,也可以从村外考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干部是关键,优秀干部决定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高质量和高速度,将优秀的精锐干部充实到第一线,农业农村有了好的带头人,必将激发农业农村内在活力。“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2.实施土地流转,建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机制,推动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由此,一是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可以采取确权确地、确权不确地这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经过土地流转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承包权归农户拥有,经营权则转化为股份,按照自愿有偿原则,统一流转到村集体,组建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规划、开发、经营集体土地,年终将土地的流转费、经营收益、资产权益按股份进行分红。二是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将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保障其财产性权益。既可以通过股份制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功经营做大集体经济实力,通过市场交换创造利润,成员按股份获得收益,也可以通过村集体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投资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按比例合股经营,得到分红后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股分红。总之,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实质就是为“三农”提供强大的动力。
3.找准特色产业,实现三产融合,支撑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由此,各地乡村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推动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土民族特色产业品牌;要迎合市场需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要把三产融合的理念注入农业自身的循环体系中,在做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做活农村服务业,通过内循环的融合渗透,使农业“工业化”“市场化”。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非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融合三产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发展“农业+互联网”等产业新业态,在农村整合重组资源、要素、技术和市场需求,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田园综合体建设为载体,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4.坚持村民主体,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激发内生活力,保障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就是广大农民。由此,一是以共建彰显主体作用,引导村民主动投身乡村建设。在谋划发展时,村“两委”要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积极采纳合理建议,让村子的事情成为村民的事情;在成立经济组织时,实行股份合作制,让村民人人入股,户户有股份,使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关注和参与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等的运作和发展。二是以共治突出主角意识,农村的事情交给农民自己来办。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包括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探索推行村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情沟通日等做法,让村民参与到村里的建设和管理中,突出村民的主角意识。三是以共享激发内生活力,让农民成为利益的共享者。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让农民在更好的公共服务、更有品质生活的共享中激发内生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 上一篇: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助推乡村…
- 下一篇:“五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