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探讨

胡显进:城镇化、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3-11-10 09:25:02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杂志作者:胡显进 点击: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供给数量不断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经济增长效果非常显著,并通过辐射效应积极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在分析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需要从全局出发,分析出城镇化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的联系。文章主要对城镇化与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对城镇化以及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展开阐述,并分别建立相关的模型,以此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整体影响结果来看,城镇化的空间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极大推进作用,并带动周边省份的经济增长,而劳动力供给数量及供给质量的提升也带动了其他地区经济增长,两者产生的交互作用却影响了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合理方式,平衡好城镇化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城镇化;劳动力供给;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城镇化建设与劳动力供给是其主要的影响组成部分。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可充分保证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地区资源使用效率提升,通过对一切资源的整合,积极推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劳动力供给一般表现出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现如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使得地区就业人口数量发生较大转变,但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受到的教育程度不断提升,使劳动力质量得到全面优化。目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因此需要分别对城镇化建设与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实际影响,保证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以及现实意义特征。
 

  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镇化影响

  人口城镇化一般指人口的非农化过程,其经济活动生产方式与农村地区相比有着很大不同。在人口城镇化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进行转移,完成整体的城镇化建设。目前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内容,并且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衡量标准。而对于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市场需求以及劳动力生产效率。
 

  首先是市场需求方面,人口城镇化的不断体现,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人口数量一旦增多的话,人口流入地的消费需求会迅速提升,当地市场需求量会迅速扩大,进一步带动地区投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提升。当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城镇后,其收入水平以及消费观念会发生极大改变,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达成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人口城镇化的出现,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消费需求,同时在该影响因素下,城市投资量会逐渐提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在劳动力生产效率方面,人口城镇化的出现使得人口流动性加强,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进一步带动了劳动资源的合理分配。目前人口城镇化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是通过私人投资手段,建立相关产业,之后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完成其劳动力转移。第二是在新型产业的影响下,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使得行业劳动生产率会迅速提升,为当地市场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产业城镇化影响

  产业城镇化指的是城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影响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特征,产生出非常明显的集聚经济现象,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在产业城镇化当中,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主要以技术方向为主,将技术能力较低的产业直接改变成技术能力较高的产业。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后,城市产业生产要素会得到合理分配,各种生产资源会合理流入到不同产业中,改变以往产业收益率较低的问题。产业城镇化影响除了在生产要素上得到体现外,对于区域内产生的聚集经济也会有所体现。当一些企业聚集在一起后,就会形成其工业园,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关系,同时在产业集聚的作用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程度会提升,不同产业员工之间的交流频率会逐渐扩大,对员工思想发展起到良好推进作用,由此产生更多的创新效应。
 

  为提高产业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城镇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产业的高级化特征,盲目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而是要结合当地实际状况,结合当地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产业,平衡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防止不同产业之间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一旦地区产业结构出现严重的失衡状态,会造成大量人员失业,不仅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不利效果。在具体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求建立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通过对地区资源的充分整合,继续加强区域的增长潜力,挖掘更多有用的社会资源,同时还要激发地区经济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充分发挥出产业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土地城镇化影响

  土地城镇化一般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对于土地性质进行改变,同时与土地非农化过程存在着很大不同。土地城镇化与土地非农化相比,比较重视将农用地直接转化成城镇建设用地,注重对城市地区的扩建。而土地非农化比较重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可以看出土地城镇化比较强调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便利条件。土地城镇化与土地非农化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不同,但是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关联。土地城镇化现象的不断出现,使得城镇用地总量不断提升,土地城镇化的加强不仅是城镇边界的扩张需要,同时也是地区发展的需要。当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强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会加强,能够从多种角度出发,实现对经济效益的加强。
 

  (四)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

  1.模型构建

  该模型主要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对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具体表达过程如下所示:
 

  In(gdpi)=A0+A1*Ln(rkczhi)+A2*In(cyczhi)+A3*Lntdczhi+u
 

  其中gdpi表示经济增长率;rkczhi表示城镇化水平,具体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反映,属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衡量指标。Cyczhi表示产业城镇化水平,通过对各个产业标准值的比重进行确定。Tdczhi表示土地城镇化水平,根据城市区域面积来进行确定。A0、A1、A2、A3表示常数项,具体表示城镇化的产出弹性;u表示误差干扰项,指的是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2.空间差异分析

  在对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省份的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根据上述线性回归公式构建完整的回归方程,以此总结出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总结完弹性对比后,再结合具体情况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
 

  在对变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为避免出现回归现象,具体可采用ADF的检验方式,对不同地区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时间序列数据单位产生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数据进行汇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地区时间序列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表


 

  上述表中,I(0)表示ADF统计量低于水平临界值,说明整个排列比较稳定。I(1)表示一阶差分稳定,I(2)表示二阶差分稳定。通过以上数据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性关系,说明城镇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二、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下降。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起开始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而非“需求”,他们对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充足、高质量、具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时,其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较快。因此,研究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劳动力供给横向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供给横向效应会对劳动力供给数量、储蓄资本转化以及劳动力城乡产业流动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劳动力供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数量造成影响,并将该影响作用在国民生产领域之中。当幼儿以及老人的抚养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的阶段,便可以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一个劳动资源丰富的“黄金发展时期”。基于人口红利的背景下,劳动力的供给状态将趋近于无限供给,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将为资本发展带来高额的经济收益,以此来为当前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驱动引擎。随之人口老龄化以及生育率下降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在不断的提升,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影响力在明显的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阻碍。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在资本和技术迅速积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增速从过去持续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逐步下降、劳动力供给数量逐渐减少是一个重要趋势,如何挖掘和释放我国的潜在劳动力资源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劳动力可以对城乡产业的转移产生一定的影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始终以二元经济发展结构为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得城镇中的就业机会以及薪资福利待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进而促使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进行转移。城市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使得诸多城市借助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人口红利的帮助下,其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从而切实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第三,劳动力供给也会对当前的社会储蓄以及社会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将这种影响作用在社会物质资本输出领域之中。储蓄是资本转化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当前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社会储蓄量的提升,代表着资本的充足。
 

  (二)劳动力供给纵向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劳动力供给纵向效应是指当前人力资源成本的积累,因此,当前的劳动力纵向供给效应对教育的依赖性相对较高。社会公众在工作中进行学习以及研发都可以对劳动力纵向供给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三)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及参数甄选
 

  为直观的对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观察,本文将借助生产函数模型来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其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1)
 

  上述公式中的Y为经济总量,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资源的投入量,A(t)代表着社会技术应用程度,a以及b代表着劳动力投入数量以及物质资本的弹性,U代表着随机误差。
 

  为最大限度的保证模型计算的客观性以及完整性,可以将人力资源、非农人口就业比重以及社会储蓄等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融入生产函数模型,其生产函数方程式如下:
 

  (2)
 

  上述公式中的Y表示社会经济产出数值,一般可以借助国内生产总值来对其进行表达,A(t)代表着社会技术应用程度,H代表着劳动就业人口的受教育年限,L代表着劳动力投入。E代表着非农人口的就业比重,S代表着资本转化的储蓄率,DP代表着研发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K为社会物质总资本。代表着人力资源资本,代表着劳动力投入资本,代表着非农人口就业比重资本,代表着社会储蓄资本,代表着科技产出弹性资本,代表着社会物质资本。
 

  2.实证分析

  在对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对供给数量以及供给质量的变化进行综合的考量,下表为OSL回归模型比较分析。
 

  表2OSL回归模型数据分析(部分)


 

  3.结论

  根据生产函数模型以及OLS模型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劳动力供给受到人口红利等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提升和自我增值。但从全国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水平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较小,这就要求当前政府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等政策措施。从全国来看,我国城乡劳动力供给水平差距较大。建议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等方式缩小城乡劳动力供给水平差距,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相关模型构建,分别对城镇化以及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从实际验证结果来看,当城镇化以及劳动力供给出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后,对当地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辐射作用,同时能够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城镇化集聚现象的出现,对于一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而劳动力能够协调好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作用效果,为此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梦阳.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构成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2023,(03):78-80.

  [2] 王萱.新型城镇化、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J].商业经济研究,2022,(23):178-181.

  [3] 龙春涛,宋香荣.城镇化、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2,38(22):113-118.

  [4] 龙春涛,宋香荣.城镇化、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22,38(16):52-56.

  [5] 任惠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经济发展[J].财经界,2020,(25):18-19.

  [6] 张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经济发展[J].中国外资,2020,(14):19-20.

  [7] 朱明亮.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D].中央财经大学,2020.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杂志2023年第30期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