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工艺美术

聚焦大国工匠 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时间:2023-09-25 15:33:58来源:消费日报作者:贾淘文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目前,轻工行业从业人员3500万人,其中,技能劳动者超1千万人,高技能人才超300万人。累计鉴定工种144个、近60万人。技能人才在轻工各行业发光发热,为建设轻工强国贡献着举足轻重的积极力量。过去五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总人数发展到 640人,省级大师超过6千人。
 

  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宣传工作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工艺美术大师与大国工匠。在采访中,我不仅被绚烂多彩、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精品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同时也被艺术品创作者敬业执着、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工匠精神所感动。无数工匠大师,为中华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工匠精神将通过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精品呈现在世人面前,赋予了“中国精神”更加生动、更加鲜活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采访中,我发现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独处过程,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自于大师工匠内心与双手在沉默中的共同创作,因此很多工艺美术大师都不善言辞,面对采访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我说的不太好。”“我讲个意思,你理解一下。”“我当时也没什么想法。”成为我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
 

  为此,我将采访的侧重点定位在倾听大师工匠讲述个人的心路历程上,以拉家常的形式进行采访。采访中,我更关注的是人,在无数荣誉光环下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建设中的平凡劳动者。他为什么会成为大师?他为什么能够坚守着事业?他内心中最深刻的印象和最大的追求又是什么?成为我采访了解的重点。我认为,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情感,挖掘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这就是初心最好的体现。
 

  去年在对满建民大师雕漆艺术工作室负责人、满建民大师之子满山的采访中,面对大师辉煌的艺术成就与展厅内精美绝伦的雕漆艺术品,我开门见山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让您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父亲,您会用哪个?”我记得,满山脱口而出的答案是“亏心”。
 

  满山对我说:“老爷子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每天带着几个包子或者一个饼就开始一门心思地创作。他对自己很‘亏心’,但是他对雕漆这门艺术却一点儿也不‘亏心’。可以说,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经历全部投入到了雕漆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当中了。虽然‘亏’了自己,但却实实在在地守住了这门老手艺。”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周凤华,被业内誉为“雕漆锦纹第一人”。在采访中,我并没有着重宣传锦纹的优美与华丽,款式的创新与大师成就。我思考的是:是什么原因让周凤华大师有了如此巨大的创作动力。了解到周凤华大师是原北京雕漆厂学徒出身的背景,我当时想到了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采访的问题是:厂里老师傅的手艺都是倾囊相授吗?
 

  周凤华大师当时就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把压在心里的陈年往事讲给我听。“厂里学徒都有自己的师傅,不是你的师傅是不会教你手艺的。在学徒期间我看到厂里有个老师傅在一个大鱼缸上雕刻鹿角柳的纹饰,我就特别想学,当时老师傅明确说‘不教’,后来我不甘心,趁着老师傅中午吃饭的时间,自己用铅笔和白纸去拓印,想把这个纹样拓下来自己练习,正好被老师傅看到,他说了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你拓了也学不会’。”就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把周凤华大师内心不服输的倔强劲激发了出来。“我一定比你强,一定比你会的纹样更多。”暗下决心的周凤华大师不负所望,如今她在传统雕漆技艺传承下来的几十种锦纹图样的基础上,创造出了160种新式图案,她终于实现了当时的愿望。
 

  工艺美术作品给人们更多的是视觉享受、美的熏陶、艺术感染,而在这鲜艳、璀璨、光鲜的艺术品背后,蕴含着的是无数大师匠人为此奋斗不息的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
 

  《和平尊》是2015年我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国礼作品。该作品创造了中国景泰蓝制作史上的多个第一,而这件作品的制作工期却不足90天。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采访的时候,我采访的重点并不是讲述《和平尊》优美华丽的纹饰与精湛的制作技艺,而是着重挖掘国礼背后的创作故事与心路历程。
 

  “确实是太苦了!”张同禄大师之子、张旭大师回忆往昔不禁发出感叹:“景泰蓝烧制的时候,要在大炉子里进行,为了保证作品内外受热均匀,烧制到七成至八成的时候要出炉,进行一次180度翻转后,再次进炉烧制。但是,《和平尊》的体量太大了,中间部件高达一米二,在烧制过程中铜胎被烧得通红,180度翻转的难度巨大。铜胎在高温下会变软,一但发生轻微的磕碰,或者倾斜、挤压,就会导致胎体变形。工作室不断调整工艺技术,几经尝试。在烧制翻转时,不少匠人的裤子、衣服上都燃起了火苗。没办法,当时就一个想法,一定要保证胎体完好翻转,其他的都没考虑。”
 

  当时,已是古稀之年的张同禄大师依旧全身心投入到《和平尊》的制作,每个制作环节都要亲自确认,亲自指导,大到工艺技法的运用,小到画面色彩的搭配,大师与工作室的匠人们不分昼夜守护着《和平尊》的“诞生”。
 

  如今,《和平尊》屹立在联合国总部,以大国之美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向全世界传达中国人民向往和平的心声。中国匠人奋斗不息、砥砺前行的中国精神,也必将光耀全球。
 

  美丽的鲜花,一定是浇灌了辛勤的汗水。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倾注了无数匠人的力量和心血。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指引,激发出无数工艺美术事业传承者深厚的家国情怀,也为传统手工艺者们技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
 

  今年5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高级工艺美术师胡一金发布了他的最新作品《金银错铜翼虎》。这件作品的原型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全世界仅此一件。2021年初,胡一金大师开始着手对《金银错铜翼虎》进行一比一复刻的工作,他希望通过浙江永康百年老字号楚宝堂十代技艺传承之力,以另一种形式迎接国宝“回家”。
 

  “他们可以拿走我们的作品,但是他们拿不走我们的手艺。我就是想证明咱们中国匠人与中华绝技的实力。”这一想法成为胡一金大师创作的动力。
 

  了解到胡一金大师是家学出身,我和他聊起了学艺的经历。大师掀开裤脚让我看他小腿上的伤疤,这块伤疤是他在刚开始学徒的时候,父亲看到他工作中走神,直接将一块烧红的铁件丢到了他的小腿上留下的。时隔几十年,胡一金大师笑着对我说,每次看到这块疤,就想到了当时的场景,就好像那种疼痛永远在心头挥之不去,时刻提醒我要认真作艺,本分做人,诚信待人,要把金工这门技艺给守住了。
 

  为了让国宝“回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菅传义也是一位拼了命的人。为了早日复烧出曜变天目建盏,菅传义大师从2009年开始全身心投入研究建盏烧制,期间他驱车万里寻找天然矿石作为釉料,试验了全国140多种石头,烧制26万多个坯、6500多窑,投入资金2千多万元。在通天龙窑的建设中,夜以继日地工作令他的身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先后经历了三次突发性心梗。其中,有一次昏死在了医院门口,幸亏值班医生发现才将他抢救过来。谈及此事,菅传义大师不以为然地说:“这不算啥,军人出身没有一身硬骨头可不行,我什么都不怕,就是怕烧不出‘曜变天目’。”
 

  2021年9月28日,菅传义大师制作的“冬奥官帽茶盏”经北京冬奥组委授权,在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旗舰店面向全球限量发行。“冬奥官帽茶盏”所呈现出的一抹天霁蓝,穿越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带着两宋的历史华光,展现出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命力,走上了世界的舞台,被全世界的运动健儿和嘉宾誉为“最具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的艺术佳作”。
 

  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小故事,却体现出了大国工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也展现出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中国精神”。采访中,很多工艺美术大师都对记者说过同样的话:“择一事 终一生”。正是在这种坚定不移的艺术精神与信念的推动下,中国工艺美术事业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站在新时期,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如同一棵苍劲的古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无数能工巧匠用他们锐意创新的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之美”“大国之智”与“大国之巧”。曾经被视为阳春白雪的传统非遗手工技艺,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全新的设计理念,独特的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内涵的实用性重新回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大工美 全品类”的创新理念,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也让传承千年的优秀中华传统手工技艺走向世界的舞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