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独家观察

殷卫卫:乡村振兴下的旅游经济发展路径之研究

时间:2023-02-08 11:42:20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杂志作者:殷卫卫 点击:
作者:殷卫卫  工作单位:  山东 淄博 高青县旅游发展中心

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在新时期下针对农村建设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通过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增长。通过整合乡村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进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进程,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为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支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本文主要结合贵州乡村旅游建设实际,对现存的基础设施不足、旅游产品单一、资源管理不完善、缺乏地域性特色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实施路径,旨在为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前言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分支,其是指依托农村文明、自然景观等资源,注重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休闲娱乐、体验农业生产等需求的产业形式。在城镇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广大游客对乡村自然风景、农村淳朴的生活方式、田园式的生活体验等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消费意愿,以此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在新农村建设期间,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实施的新形势下,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旅游经济发展路径,进而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建设实效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

乡村振兴背景介绍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其用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强调在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于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多重功能,如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与城镇可形成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的关系,为人类活动提供主要空间[1]。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农村地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通过实现乡村振兴,能够带动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为此,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下,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基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切实推进现代化进程。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以旅游经济作为支撑,有利于开发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和转型。由此各地纷纷开展资源整合,完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不断趋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重点

2.1 发展优势
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即是自然环境,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较小,与乡村地区自然环境保护要求相符合。同时开发旅游资源可以乡村自然环境作为基础,拓展多元化产业。比如合理利用优越的自然乡村环境,能够控制旅游行业开发成本,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绿色产业体系,既有利于增加经济收益,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性,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高度进一步提升。第二点即是人文环境。从商业化角度出发,乡村土地资源对商业资本投入的要求相对较低,对旅游产业资源开发成本较少,可实现盈利目标。尤其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地区特色文化体系建设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保证乡村旅游产业与当地特色人文资源形成充分融合,进而丰富旅游产业内容和产品,弥补文化不足的现状。目前按照我国乡村地区建设实际,注重打造淳朴的人文气息,以当地人文环境作为导向,开发多元化的旅游项目,以此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现代化模式,利用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经济建设发展加快。
2.2 发展重点
根据我国最近几年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实践和经验,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可明确重点如下:
(1)加快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建设。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旅游经济是其一项重要建设内容,其收入总额逐渐提升,占旅游产业收入总额的1/4以上。由此乡村旅游经济应当作为农村地区的中心产业,带动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要想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必须要加快产业建设,围绕旅游经济发展建立多元化产业格局,并借助外部资源优势强化旅游产业建设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持。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促使乡村旅游经济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2)完善乡村周边产业布局。由于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为此在乡村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周边产业优化布局作为重点内容。特别是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持续加强的形势下,其对于周边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服务业、交通业等,受旅游经济的带动,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为有效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则必须将完善乡村周边产业布局作为发展重点之一,通过优化配套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能够促使乡村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增强产业优势。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3.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将村庄野外作为休闲娱乐空间,强调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作为特色的旅游形式,我国开展乡村旅游多以乡村地区为特色,经营主体为农民,借助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营造与城市不同的悠闲、自在生活氛围。因此乡村旅游的核心特点即是乡村性和地方性。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达到较大的发展,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统计,2021年全国乡村游客规模数量达到86654万人次,相比于2020年增速达到55.5%,可见其具有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2]。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不断趋向优化,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促使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出现众多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中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已创新推出1000余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了一大批内涵丰富、主体鲜明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十四五”期间,大众旅游时代来临,乡村旅游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为此应当持续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发展路径,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高乡村经济整体水平。
3.2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以贵州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实例,其具有相对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散布在各地,形成网状布局结构。同时全省共有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俗、建筑以及工艺等,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贵州地区的旅游市场整体运行较为平稳,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供给需求基本达到平衡。尤其是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拥有多元形式的民俗特色活动、活跃的假日旅游市场。并且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质量以及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如发布一系列乡村旅游标准,开展质量等级评定等,有效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发展。但在未来大众旅游时代发展形势下,该地区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面临一定困境,为此,必须采取有效路径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进程加快,带动当地乡村经济持续增长,优化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结构。

当前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经济基础设施薄弱
结合贵州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其主要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导致游客接待能力不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比如部分州县、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对发展性乡村旅游具有独特、优越的条件,自然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元、历史文化悠久。但受限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车辆通行困难,在部分州县甚至中型客车都难以通行,不仅影响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还会限制其后续创新发展。同时多数乡村地区开展旅游经济是以家庭作为主体,主要工作成员为家庭成员,经营者缺乏系统化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往往是依靠经验进行经营管理,对游客的综合接待能力不强。相关旅游从业人员也缺少规范化的服务培训,致使出现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的状况[3]
4.2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化
由于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发展实践时间较短,并且相关经营主体的创新意识不足,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呈现单一化、同质化的情况,严重缺乏市场拓展。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等,乡村旅游产品应当为游客提供不同的乡村生活体验,从饮食、住宿、农业生产体验、景观观赏等方面出发,营造多元化的旅游线路或活动项目。但实际上,在贵州部分州县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且与其他地区存在同质化现象,比如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买农家土特产”等项目,忽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让游客真正参与到乡村活动中,促使其旅游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另外一方面,当地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停留在初级阶段,如观赏自然风光、推出农家饮食等,对于人文内涵的融合不足,对现有的民族节日资源、风俗资源、手工艺资源等开发程度不高。
4.3 乡村旅游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
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对于资源的管理缺乏明确和执行有效的机制体制。比如在规划层面,对于乡村旅游经济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思虑、发展目标、市场前景以及保障措施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理论思考,影响规划质量不高,致使部分乡村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4]。同时,贵州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的主体大多数本地村民或投资者,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对乡村旅游经济的认识程度均具有局限性,进而产生追求经济利益的心理。并且加之其缺乏管理经验,很难形成平稳、有序的发展环境。另外,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在建设期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组织,阻碍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无法充分保障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4.4 乡村旅游缺乏地域个性化特色
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其注重让游客回归自然、感受淳朴的乡村生活,从中体验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体验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不过在近年来的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过多的引进城市元素符号,尤其是在餐饮和住宿等方面,逐渐趋向酒店化,导致乡村旅游的特色丧失,无法凸显地域人文特点,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受。同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个性化,虽然推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以及文化体验等形式,但过度商业化,致使旅游产品失去本身魅力,无法吸引游客。其主要因素即是对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旅游产品设计缺乏艺术性和创新性,与大众旅游时代下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文化品位需求不相符。

乡村振兴下的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5.1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想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则需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比如在贵州地区应当注重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确保游客“进得来”、“出得去”,并积极拓展和健全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以此提高接待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贵州地区首先是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乡村道路连通,建设旅游公路。并结合乡村资源情况科学规划景区、交通、客栈、民族、农家乐等设施,保证凸显乡村特色。其次,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经营模式逐渐专项抱团式集体发展,倡导建立“农户+农户”、“企业+农户”、“企业+社区+农户”、“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等多种形式,激发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5]。除此之外,可定期邀请业内专家、高校教授、旅游部门专家等,对从业农民开展接待服务技能培训或者讲座,以此提高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乡村旅游接待能力。
5.2 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
由于贵州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在当前发展阶段,必须注重开发新式旅游产品,改善原本单一化和同质化的现状。比如通过打造真实体验农家生活项目,对采摘、自助农家乐、民俗游等传统项目进行提质升级。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还要深入挖掘地方生态、民风民俗、民族工艺等元素,创设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活动,改进“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买农家土特产”等初级产品形式,注重集合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和生态教育等一体化旅游产业链,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格按照区域特色开发创新性旅游产品,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产品同质等问题,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5.3 健全乡村旅游资源管理体系
为保障贵州乡村旅游经济合理、稳定发展,应当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首先,明确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对当地乡村资源实施调查、记录和建档、管控,确保自然环境与产业建设相适应,避免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当地建立共建共享和融合发展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联动整合相关资源,促使乡村旅游经济与农业、科技、教育、健康、文艺、非遗传承和保护等进行融合,构建新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其次,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制度,准确预测未来市场动向,明确资源开发和利用思路,健全从业者专业培训机制、景点产品开发定位等,以此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向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6]
5.4 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塑造品牌
贵州地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需重点突出文化特色,塑造地域品牌,以此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比如坚持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严禁过多引进城市元素,保留浓厚的乡村文化特征和印记。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民俗节日、手工艺品、特色民族文化等作为旅游资源,融合时代要求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侧重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以适度开发为原则,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形成乡村旅游文化品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作为重要的支撑之一,对于改善乡村环境、转变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价值。为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社会建设整体进步,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则应当注重结合实际,针对现存的问题和挑战,采取有效的发展路径,如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健全乡村旅游资源管理体系、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塑造品牌等,实现乡村旅游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小菲.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当代旅游,2020,18(36):38-39.
[2]谭超,徐运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评《地域文化特色中新农村生态旅游设计的保护与开发》[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6):117-118.
[3]王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J].普洱学院学报,2020,36(05):24-26.
[4]贺莹.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创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58-59.
[5]黄筱玥,黄今芳,吴青林.乡村振兴视角下海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以高新区百岁农庄为例[J].当代旅游,2020,18(17):52-55.
[6]李彬彬,米增渝,张正河.休闲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及影响机制——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02):154-162.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杂志 2023年第1期6-8,共3页

 
《中国集体经济》期刊 | 期刊简介 | 通知公告 | 联系方式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广告联系 | 理事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 2021 中国集体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851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7

刷新 回顶部